娉娉嫋嫋洛阳花,合在瑶池阿母家。
乞与老人浑不爱,白髯相对毵乌纱。
刘过(一一五四~一二○六),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多次应举不第,终生未仕。刘过是抗金志士,曾上书朝廷提出恢復中原方略,未被采纳。漂泊江淮间,与主张抗战的诗人陆游、陈亮、辛弃疾等多有唱和。晚年定居崑山。宁宗开禧二年卒,年五十三(明陈谔《题刘龙洲易莲峰二公墓》)。有《龙洲道人集》十五卷。事见元殷奎《復刘改之先生墓事状》、杨维桢《宋龙洲先生刘公墓表》、明万历《崑山志》卷三。 刘过诗,以原八千卷楼藏明嘉靖刊《龙洲道人诗集》(十卷)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龙洲集》(简称四库本)、《江湖小集》(简称江湖集),汲古阁影宋抄本《宋群贤六十家小集·龙洲道人集》(简称六十家集)文字与《江湖小集》基本相似,酌予出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和送牡丹韵》
朝代:宋代
作者:刘过
中文译文:
洛阳花儿婉约而动人,如同在仙境中的瑶池阿母家。
我请求老人家赠予,然而他并不爱惜,白髯相对,头戴乌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刘过创作的《和送牡丹韵》。诗人以洛阳牡丹为主题,表达了对美丽花朵的赞美和渴望。牡丹被形容为“娉娉嫋嫋”,婉约而动人,使人想象到牡丹花儿在风中轻轻摇曳的景象。诗中的洛阳花儿仿佛生长在仙境中的瑶池阿母家,增添了神秘而宜人的氛围。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渴望得到美丽事物的愿望。诗人以自己向老人请求牡丹的场景为切入点,表现了老人对美的不在乎和漠视。老人白髯垂下,与诗人相对,头戴乌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的心境和情感在这种对比中得到了凸显。通过这种手法,诗人表达了对美的珍视和追求之不易。
整首诗以简练的文字和对比的手法,描绘了牡丹花的美丽和对美的追求。诗人通过牡丹花的形象,传达了自己对美的向往和对美丽事物的珍视。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意境,展示了宋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才情。
草露团团夜气浓,一天明月半弯弓。光涵万顷澄秋霁,影落千山接翠空。毫发不迷孤照处,胆肝尽露广寒宫。回廊独步浑无觉,似是泠然驾远风。
少年读杜诗,颇厌其枯槁。斯时熟读之,始知句句好。书生挟蠹鱼,流行万里道。朱颜日以衰,玄发日已老。耿耿不圆卿,宁方自为皂。举目无寸亲,忧伤入怀抱。炎天冷如冰,碛地不生草。我马跑沙石,我饥面苍昊。人马不相离,冻死俱未保。何当回白日,阴云尽一扫。
落日溪边杖白头,破裘不补冷飕飕。戆愚酷信纸上语,老病犹先天下忧。末俗陵迟稀独立,斯文崩坏欲横流。绍兴人物嗟谁在?空记当年接俊游。
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番番従高来,一一投涧坑。大鱼不能上,暴鬣一作腮滩下横。小鱼散复合,瀺灂如遭烹。鸬鹚不敢下,飞过两翅轻。白鹭夸瘦捷,插脚还欹倾。区区舟上人,薄技安敢呈。只应滩头庙,赖此牛酒盈。
征君一月不出屋,客来喜值清秋时。会稽录事应当别,笠泽高僧定赋诗。新月忽从溪上出,清尊还向竹间移。殷勤持寄于高士,切莫愁吟两鬓丝。
一室凌埃壒,公堂更左偏。闲消官上日,小隐洞吴。棋酒随醒醉,蚊虻断扑缘。怜渠锻炉侧,矻矻计巢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