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射猎取麑麛,夭麌仁心所不为。
鸣角秋山少閒日,标名邮馆客慵窥。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和宿鹿儿馆》是宋代苏颂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城的射猎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于猎物的仁慈之心以及客人在邮馆中悠闲消遣的情景。
诗词的中文译文:
边城射猎取麑麛,
夭麌仁心所不为。
鸣角秋山少閒日,
标名邮馆客慵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城的射猎场景,以及作者在邮馆中和客人们一起欣赏秋山美景的闲适时光。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作者在边城进行射猎,捕获到一只珍贵的麑麛(一种鹿类动物)。然而,作者以其仁慈之心,不忍对这只夭麌(指幼小的麑麛)加以残害。这表现了苏颂的善良品质和对生命的尊重,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风范。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秋山中鸣角声,意味着猎人们正在追逐猎物,而这样的景象在秋天尤为常见。然而,秋山中的宁静少有闲暇的日子,只有标名邮馆的客人们可以悠闲地欣赏这样的美景。邮馆是古代供旅行者休息的场所,这里的客人们无忧无虑,宛如沉醉于世外桃源之中。
这首诗通过对边城射猎和邮馆客人的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同时,通过对猎物的仁慈态度和对闲适时光的赞美,也表达了苏颂对于和谐共处、和平安逸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清新,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情趣和风采。
寒炉火冷浮青烟,劲风刮面如戈鋋。凝阴不动天欲雪,竟日兀兀成拘挛。广文才名四十年,天寒坐客犹无毡。参军官小技能薄,寂寞冷坐诚宜然。忘形杜老偶相觅,传呼歌舞开华筵。嗟予简书固可畏,不得对饮檐花前。谩有糟浆逆人鼻,汝阳口角空流涎。可能更似苏司业,只与时时送酒钱。
山蔽晴空望自遥,树开小道紫骝骄。沿溪飞盖传清荫,四野欢声拥海潮。
小疾如闲乐,微凉与睡宜。瞢腾如欲觉,展转复多时。四壁人声寂,疏帘日影移。诗囊与药里,一步不相离。
入门虽较小,中却是壶天。委曲松篁迳,清新锦绣篇。蟠胸有丘壑,随处是林泉。更读鳌峰句,风流似谪仙。
销铄玄微万境空,衔花百鸟谩寻踪。莫教顽坐精灵窟,门锁乱云千万里。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