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峰望不极,却视天形低。
天高岂可逾,直以云蒙之。
何时一扫去,高下皎不疑。
韩维(一○一七~一○九八),字持国,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亿子,与韩绛、韩缜等爲兄弟。以父荫爲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爲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臺司。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歷河阳,復知许州。哲宗即位,召爲门下侍郎,一年余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一○九五)定爲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爲《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韩维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阳集》爲底本,校以清丁丙收藏的旧钞本(简称旧钞本,今藏南京图书馆)。录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集中诗多重出,如卷七、卷八重《城西二首》,卷七《和三兄题蜀中花园》与卷一○《和景仁赋才元寄牡丹图》诗亦重。《城西二首》删卷八重出诗,因卷一○的重出诗有自注,删省卷七中一首。
《和孙廷平坦嵩山十首·天外峰》是宋代文人韩维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天外峰
孤峰望不极,
却视天形低。
天高岂可逾,
直以云蒙之。
何时一扫去,
高下皎不疑。
中文译文:
孤立的峰峦望不到尽头,
但眼中却觉得天形低矮。
天空高远又如何能超越,
只能以云雾遮掩之。
何时才能消除这遮挡,
高低之间便完全明晰无疑。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嵩山天外的峰峦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山峰的观察和思考。诗中的孤峰高耸,矗立在天际,让人无法看到尽头,给人一种无穷无尽的感觉。诗人却认为天空形状看起来相对较低,这是因为高山的峰峦起伏使得天空的边界被遮挡住了,只能依靠云雾来遮掩。
诗人思索着,如果能够扫去这些遮挡的云雾,那么高低将变得明晰无疑。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希望能够超越物质的表象,直面真实的本质。诗中的"高下皎不疑"一句,意味着当云雾被扫去之时,高低之间将不再存疑,真理将显露无疑。
整首诗通过对嵩山天外峰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诗人通过观察山峰和天空的关系,表达了对超越现实表象的渴望,以及对真理的追寻和探索的决心。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人们对于真理的追求是不断前行的,需要超越表面的障碍,直面本质,以求得清晰明了的认知。
饭满七缀钵,香凝百衲窗。雨声酣晓枕,灯烬落秋釭。疾竖元知遯,天魔亦已降。超然对儿子,未媿鹿门庞。
名花韵在年晴初,雨沁胭脂脸更敷。蒲驿莫妨娱刺史,锦坊岂不胜中书。时无艳曲临轩纵,公莫巍坛韫匮沽。春老绿阴春子近,东风来往一吹嘘。
文章千古一毫端,妙处工夫到底难。春色无边知造化,海风不断识婆澜。看君健笔凌霄汉,照我清窗醒肺肝。宝剑莫忧人未识,光荒须动斗牛寒。
寮额高悬太守书,方盘炯炯连三珠。唐贤正笔久寥落,忽此相遇南海隅。是寮今虽茅草新,元是东邻寒士居。士贫更在玉川上,三间破尽四壁无。我借得这稍营葺,洒扫共费十日馀。竹窗挂处青山入,水色坐照发与肤。焚香下帘百念静,虽未得道道不殊。假道为名亦道者,窃复慕道名岂虚。
高人心虚万物宗,家世常以仕易农。买山本爱坡上竹,手种已偃岩前松。瀑泉三伏凛冰雪,谷声火里酣笙镛。了知自是一丘壑,不与金精为附庸。
老子堂前花万树,先生曾见几回春。夜煎白石平明吃,不拟教人哭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