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饭腹果然,身外百不须。
深知饥方朔,不似饱侏儒。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举,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早师事郑伯熊、薛季宣,爲永嘉学派巨擘。孝宗干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授太学录。歷通判福州、知桂阳军。光宗禅位,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改提点浙西刑狱,过阙,留爲吏部员外郎。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贊读,起居舍人,四年,兼权中书舍人,因建言调和两宫矛盾不应,自免而归。宁宗即位,召爲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寻与韩侂胄不合,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削秩罢宫观,杜门韬晦,榜所居室爲止斋。嘉泰三年卒,年六十九,謚文节。有《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楼钥《陈公神道碑》、蔡幼学《陈公行状》,《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陈傅良诗,以明正德覆刻宋嘉定五年永嘉郡斋本爲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和孙伟卿杂言十章》
朝代:宋代
作者:陈傅良
《和孙伟卿杂言十章》是宋代诗人陈傅良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饱食后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思考。
这首诗词没有具体的中文译文,但我可以为您解读其中的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开头写道:“一饭腹果然,身外百不须。”这表达了诗人饱食后的满足感和舒适感,他的身体得到了滋养,没有其他的需求和追求。这种满足感让他摆脱了各种杂念和纷扰,心境宁静。
接下来的句子“深知饥方朔,不似饱侏儒”,通过对比饥饿和饱食的状态,诗人传达了一种对于生活的思考。他认为,饥饿能够激发人们的智慧和努力,而饱食则容易让人变得懒散和庸俗。通过这种对比,诗人提醒人们要珍惜饥饿的状态,保持对于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一个人饱食后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于饥饿和满足的思考。它提醒人们要珍惜饥饿的状态,保持对于生活的热情和追求,而不是满足于平庸和安逸。
前月海寇入郡郭,病里移家愁杀人。桃花野屋苦多雨,杨柳清江无好春。谁似庞公居陇亩,自惭杜老在风尘。草堂梦寐惊相见,把酒论诗月色新。
老火顿扫迹,颢气凝清英。病淙少栖泊,循檐听风声。桂魄未及圆,列纬已让明。银潢谁决流,静向苍旻倾。引领欲纵望,众屋高峥嵘。又成兴局促,万里孤遐征。阴墙想露溥,夕蔓粘青萤。怯冷独归户,搔头对长檠。咨嗟分赋薄,煮药过半生。随缘但顺受,境逆或渐平。年年中秋夜,裴回
满目平原百里赊,寂寥深处见人家。三间草屋无樵爨,一□□□有野花。远出小童寻路径,归来老叟带烟霞。数声起笛寒山暮,光照柴门月满斜。
四围绿水绕重重,孤阁高撑渺渺中。人在阁中忧思远,应随水到海涯东。
远山亚归云,近山留夕照。澄江横净練,怒风收众竅。东南佳山水,此地宅其要。连薨三万家,金璧互辉耀。閒房列歌舞,杰观富登眺。物理会有极,却庐成悲啸。我家三茅峰,一室倚青峭。下有荆溪水,水深鱼可钓。归欤有成计,静坐观众妙。功名付公等,连茹祗明诏。他年问无恙,短策
南禅相望无多地,深谢高轩日见过。归去山林遂閒放,却寻农圃问谁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