遑遑行路难,汲汲艰食迫。
井田邈不再,兼并蔽阡陌。
永怀先父祖,遗我以清白。
出门无所容,疑此天地窗。
秋风瘦遥山,凉意惬行客。
江南记旧游,不历歧王宅。
王阮(?~一二○八),字南卿,德安(今属江西)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都昌主簿,移永州教授。淳熙六年(一一七九),知新昌县(本集《和渊明归去来辞》序)。光宗绍熙中知濠州,改知抚州。宁宗庆元初韩侂胄当政,闻其名,特命入奏,遣客诱以美官,王对毕即出关,侂胄怒,批旨予奉祠,于是归隠庐山。嘉定元年卒。有《义丰文集》一卷。《宋史》卷三九五、明嘉靖《九江府志》卷一三有传。 王阮诗,以宋淳祐三年王旦刻《义丰文集》(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酌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又辑得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和杂诗》是宋代王阮创作的一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思辨,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艰难困苦以及对过往的怀念和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遑遑行路难,
汲汲艰食迫。
井田邈不再,
兼并蔽阡陌。
译文:
匆匆行路艰难,
辛勤劳作艰苦迫。
土地荒芜不再肥沃,
统一并入一片茫茫。
诗意:
这首诗词以行旅之途为背景,描绘了一种行走艰难、食物匮乏的困境。作者通过描写土地荒芜和统一并入的景象,抒发了对社会动荡和农田荒废的忧虑和无奈之情。
赏析:
《和杂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无奈。诗中的“遑遑行路难”和“汲汲艰食迫”揭示了作者在旅途中所面临的困境,生活的艰辛使他感到疲惫和无力。诗中出现的“井田邈不再”,以及“兼并蔽阡陌”,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土地荒芜的景象,暗示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人们生活的困顿。
然而,诗词的后半部分表达了作者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清白的追求。他怀念先辈们留下的纯洁的道德风范,希望能够继承并传承下去。诗中的“出门无所容”和“疑此天地窗”描绘了作者在外行走时的孤独和困顿,他感到自己无法融入这个世界,对现实产生了怀疑。
最后两句诗“秋风瘦遥山,凉意惬行客。江南记旧游,不历歧王宅。”将诗的情感转向了对江南旧游的怀旧。秋风使得山峦变得瘦削,凉意让行走的客人感到舒适宜人。江南是中国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作者在这里曾经有过美好的回忆。然而,他并不想再去参观那些富丽堂皇的王宅,而是更愿意回忆和怀念过去的旅行经历。
总的来说,王阮通过《和杂诗》表达了自己在行旅中所遭遇的困境和对过往的怀念。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感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思熟虑。
白首名郎有几人,双旌昼锦不如君。楚江萍暖烘朝日,玉女衣轻挂晓云。极浦仙舟烟澹澹,高秘郡阁叶纷纷。政成更与他州别,从古宜阳重艺文。
佛性戒珠心地印,淫坊酒肆光迥迥。宝寿见他打一拳,从斯脱却劳生病。
鸾孤凤支。而今怎忍轻抛掷。知他别后谁怜惜。一味凄惶,辜负我思忆。云山万叠烟波急。短书频寄征鸿翼。相逢后会知何日。去也奴哥,千万好将息。
忽忽春将暮,俄过三月三。草谁怜益母,花自媚宜男。乍到寻巢燕,初眠上箔蚕。新茶与稚笋,乡味忆江南。
风尘万里损光辉,旧面相逢却讶非。在路定留经处咏,还家犹着去时衣。久留远土虫蛇杂,忽解高罗燕鹄飞。尚念梁园三二客,与君同去不同归。
深闺美人春睡起,侧倚银台注秋水。鬅松两鬓雾半垂,欲下犀梳不能理。春云暖雨桃胶香,调兰抹麝试新妆。岂无膏沐污颜色,思此佳人日断肠。君不见望仙结绮螺千斛,隋家但写双蛾绿。白发宫人奈老何,转头依旧庭花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