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冰纨一绝诗,翩翩车马送行时。
尊前怀古间开卷,见尽关山远别离。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和题李公麟阳关图二首》是苏颂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景和对往事的思念。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三尺冰纨一绝诗,
翩翩车马送行时。
尊前怀古间开卷,
见尽关山远别离。
诗意:
这首绝妙的诗歌如同三尺长的细绢,描述了车马轻盈地送别时的场景。在离别的时刻,我站在尊贵的面前,怀念着古代的历史,翻开卷轴,看到了无尽的关山和遥远的离别。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离别时刻的感慨和对过去的思念之情。首句“三尺冰纨一绝诗”,用细腻的描写形容了这首诗歌的精美和独特之处。接着,“翩翩车马送行时”,生动地描绘了离别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车马奔腾的场景,增添了动感和现实感。
接下来的两句,“尊前怀古间开卷,见尽关山远别离”,表达了作者在离别时站在尊贵的面前,怀念过去,翻开书卷,目睹了无尽的关山和远离的离别。这些意象使读者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离别的苦涩,同时也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对未知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对离别的独特感受和对历史的思考,给人以深远的情感和启发。这首诗词通过婉转而含蓄的表达,让读者在感受离别的辛酸之余,也能体味到人生的无常和历史的沧桑。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兔丝附青松,松高丝亦长。何意秋风来,委蔓随飞霜。海行无信风,春行无信时。瑶轸曾误人,勿复欺新知。事君以红颜,欺我以白头。有夫莫令客,客心不可柔。
平揖双峰俯霁虹,近窥乔木欲相雄。一溪流水一溪月,八面疏棂八面风。取用自然无尽藏,高寒如在太虚空。落成恰值三秋半,为我吹开白兔宫。
夙陪翰墨徒,深论穷文格。丽则风骚后,公然我词客。晚依方外友,极理探精赜。吻合南北宗,昼公我禅伯。尤明性不染,故我行贞白。随顺令得解,故我言芳泽。霅水漾清浔,吴山横碧岑。含珠复蕴玉,价重双南金。的皪曜奇彩,凄清流雅音。商声发楚调,调切谱瑶琴。吴山为我高,霅水
神之来兮风肃然,神之去兮升九天。排凌兢兮还恍惚,羽旄纷兮萧芗燔。
学仙独访武夷君,老树垂藤弄夕曛。我欲幔亭拚一醉,不知何处奏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