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密窝中克己私,人心才动最惟危。
诚身有道须明善,暗室之中莫自欺。
凛凛知风知显处,兢兢不睹不闻时。
圣师欲到无言地,子贡当年也未知。
王柏(一一九七~一二七四),字会之,少慕诸葛亮爲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爲“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爲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謚文宪。柏着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爲《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王柏诗,以《续金华丛书》本《鲁斋王文宪公文集》(其中诗四卷)爲底本,校以明正统刻本(简称正统本),及影印《四库全书》本《鲁斋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和通斋密窝韵二首》是宋代王柏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在密密的窝中克己守私,
人的心思才动最为危险。
真正的身心修养必须懂得明善,
在暗室之中,不要欺骗自己。
警醒地知晓风吹草动的显著迹象,
谨慎地不望不闻不见世事变迁。
圣人欲到达无言之地,
就像当年的子贡一样,也未曾知晓。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隐喻的方式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私心和虚伪,以及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诗中提到的"密窝"象征心灵深处的私心和欲望,而"克己守私"则表达了克制私心的重要性。作者警示人们,私心是人心最危险的地方,只有真正懂得明善、不自欺才能达到真正的修养。
诗中还强调了警觉和谨慎的态度,通过"知风知显处"和"不睹不闻时"来表达。这种警醒和谨慎的态度使人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外界的变化,不被世俗的诱惑所迷惑。
最后两句"圣师欲到无言地,子贡当年也未知",表达了圣人和普通人都会遇到无法言说、难以预测的境遇。这种境遇要求人们拥有超越自我的智慧和境界,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超越表面的虚伪和功利。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王柏对人心和修养的思考。通过对私心和虚伪的思考,以及对警醒和谨慎的强调,诗词呈现了一种追求真实自我的理念,提醒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保持真诚和纯粹的态度。
到老能逢几度春,直须饮量强增分。吟情无际共芳草,游思难收如乱云。还见春风与桃笑,却教人意叹芝焚。妖红烂白方争赏,疏竹休夸号此君。
丝絇趁晓紫宸朝,悯俗超然曲远游。富贵傥来心止水,隐思不耐鬓先秋。谁知皓首太玄草,独对青山大白浮。只恐万牛勤挽致,未须封户橘千头。
我初未识君,人以君为笑。垂头老鹳雀,烟雨霾七窍。敝衣来过我,危坐若持钓。褚裒半面新,鬷蔑一语妙。徐徐涉其澜,极望不可徼。却劝元妩媚,士固难轻料。看书眼如月,罅隙靡不照。我老多遣忘,得君如再少。纵横通杂艺,甚博且知要。所恨言无文,至老幽不耀。其生世莫识,已死
乱山苍翠霭岚光,采药幽人凤子香。路转峰回茅舍静,好寻绝顶访僧房。
锵然非金亦非玉,壹片宫商纷其触。歘如环辔玲珑摇佩旌,铿如鸣球拍琴九奏箫韶声。凄如孤鸿叫群嘹唳穿云去,清如幽泉滴沥飘落断崖处。余音欲断还复鸣,咄咄胡床静中据。乃知檐铃适与内相会,锵锵铮铮可听不可佩。我怜其轻脆不足恃,戛则成音击而碎。嗟哉无情之物能感人,浮华言
夏木阴阴翠竹疏,相携萧寺馔伊蒲。他年细味禅房句,便是香山六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