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名误壮夫,黄金变颜色。
谁欤帛米谋,困此刍狗迹。
安和一榻上,精神余笔力。
我欲造之深,剧谈忘漏刻。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巖,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溧阳簿。歷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正、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淳熙间,知池州(《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提点浙西刑狱改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金石补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八三)。三年,知临安府(同上书刑法四之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迁户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权户部尚书。三年,爲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召爲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迁参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寻加大学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传》。 袁说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七卷)爲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馆臣漏辑诗十二首,附于卷末。
这首诗词是宋代袁说友所作的《和王德和知县谒萧千岩韵二首》。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虚名误壮夫,
黄金变颜色。
谁欤帛米谋,
困此刍狗迹。
安和一榻上,
精神余笔力。
我欲造之深,
剧谈忘漏刻。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虚名和物质财富的深思。诗人抱怨虚名使得自己的才华被误解,金钱的诱惑也改变了人们的本色和本性。诗人反问谁会为了帛绸和粮食而计谋,陷入琐碎的俗务之中。他感到困扰,好像被困在一片鸡犬不宁的草地中。然而,在安定宁静的一榻之上,他的精神依然充盈,笔力充沛。他希望能够创造出更深邃的作品,陶冶自己的情操,而不被琐事和时光的流逝所打扰。
赏析:
这首诗词以对虚名和物质财富的反思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追求和价值观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虚名的抱怨和对金钱的质疑,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精神追求的渴望。他对帛绸和粮食的谋求表示厌倦,认为这些琐碎的功利之事束缚了自己的才情和真实的内心世界。然而,尽管身处世俗之中,诗人仍能在安逸的环境中保持精神的独立和创作的激情。他希望能够超越琐碎的时间流逝,创造出更加深邃和有意义的作品,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和追求。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出对于情感和思想的深思熟虑。
儿时两颔已生髭,一饱皇皇亟失时。索性断它烟火气,餐英汲润当朝炊。
纱巾一幅立斜阳,本尚无闲况有忙?鸡犬往来空自得,禽鱼翔泳各相忘。欲衰莎草无多绿,未落梧桐已半黄。徂岁匆匆成绝叹,瓦沟行复见新霜。
兰俎既升,蘋羞可荐。金石载设,咸英已变。林泽斯总,山川是遍。敢用敷诚,实惟忘倦。
赤城千古一东湖,谁肯重开太极图。要得斯文传气脉,定须吾党立规模。圣贤不尽七分易,天地长存三字符。念念服行方是学,莫将枝叶费工夫。
初霁独登赏,西楼多远风。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高树下山鸟,平芜飞草虫。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太上崇耆旧,龙鳞手可攀。胡为遯荒野,竟复老商山。汉阁颁纶渥,瀛壖拥旆还。灵光遂陈迹,西望涕空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