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路相逢首重回,紫芝眉宇向人开。
老来惟有风情在,事去空怜岁月催。
憔悴不堪临楚泽,栖迟无路上燕台。
少陵肺病疏杯斝,想负花前载酒来。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和王明之见寄》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自己末路相逢的情景,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风情岁月的珍惜之情。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末路相逢首重回,
紫芝眉宇向人开。
老来惟有风情在,
事去空怜岁月催。
憔悴不堪临楚泽,
栖迟无路上燕台。
少陵肺病疏杯斝,
想负花前载酒来。
这首诗的诗意是描述诗人面临末路时与王明之重逢的情景。诗人以紫芝之容示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坦然和豁达。他感慨老来之际,唯有风情仍在心间,而往事已逝,岁月催人老去。诗人形容自己憔悴不堪,站在楚泽之畔,心灵栖息处难觅,无路可上燕台。他回忆起年少时少陵肺病的时光,感慨自己曾经怀揣着美好的希望载着酒杯在花前徜徉的时光。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境遇和内心的感受,展现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以及对美好风情的珍惜之情。同时,诗中透露出对生命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无限遗憾,使人感受到岁月流转和人生变迁带来的深深感触。
整首诗意境高远,用意深远,通过对自身经历的描写,呈现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时间流逝的思考。这种对岁月的思考和对生命的体悟,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厚的人生哲理和诗意。
垂及七旬叟,行将三伏时。归期秋未定,病势夜尤危。眼困终难寐,心明尚可医。阴寒伺阳燠,间隙不容丝。
十里青山溯碧流。夕阳沙晚片帆收。重重烟树出层楼。人去人来芳草渡,鸥飞鸥没白蘋洲。碧梧翠竹记曾游。
晚慕玄真与季真,床头金尽不忧贫。六如偈简常持念,四勿箴佳最切身。古有德衰年亦暮,今谁齿宿意犹新。手遮西日过门客,来拜庞公者几人。
风马云车下九天,郊柴初告帝心虔。天如倚盖临坛上,星若连珠绕御前。缥缈佩环参雅奏,迢嶢楼阁抱非烟。侍臣举酒欣相属,醉看参横左右肩。
一派遥从玉水分,暗来都洒历山尘。滋荣冬茹湿常早,涧泽春茶味更真。已觉路傍行似鉴,最怜少际涌如轮。曾成齐鲁封疆会,况托娥英诧世人。
老貌不随俗,固穷而隐居。一坞百竿竹,八窗千卷书。酌以旋篘酒,荐之新网鱼。兴尽出门去,晚凉山雨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