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庸儿苦忌才,脱身曾把虎须来。
他年若隐吴门去,从此真仙不姓梅。
郑獬(一○二二~一○七二),字毅夫,一作义夫,纾子。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一七四)。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英宗治平中出知荆南,还判三班院。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拜翰林学士(《宋会要辑稿》仪制三之三四),权知开封府。二年,出知杭州,三年,徙青州(《干道临安志》卷三)。因反对青苗法,乞宫祠,提举鸿庆宫。五年卒(《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二三八),年五十一。有《郧溪集》五十卷。原本久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宋文鑑》、《两宋名贤小集》中辑爲二十八卷,其中诗六卷。《东都事略》卷七六、《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郑獬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民国卢靖辑《湖北先正遗书》所收《郧溪集》(蒲圻张国淦据京师图书馆所钞库本刊刻,简称张本,张本所附校勘记称张本校)、《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三三《幻云居诗稿》等。又自《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集外诗,编爲第七卷。
《和汪正夫梅》是宋代郑獬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世上庸儿苦忌才,
脱身曾把虎须来。
他年若隐吴门去,
从此真仙不姓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郑獬对于庸俗之人嫉妒有才华之人的不满。诗人通过描写一个庸俗之人的行为来反映这一主题。诗人说庸俗之人为了摆脱平凡的生活,曾经去偷了一根老虎的胡须。这里的老虎胡须可以被视为象征着力量和威严的象征物,而庸俗之人的行为则显示了他们对于才华和能力的渴望。
接下来,诗人预言说,如果有一天这个庸俗之人隐居在吴门(指代一处僻静的地方),从那时起他将不再被称为梅姓的普通人,而是真正的仙人。这里的吴门可能是指江苏苏州的一个古老地名,寓意着隐居和追求超凡脱俗的人生。
整首诗词通过对庸俗与才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庸俗之人的不屑和对于追求才华的理解与赞美。诗人认为只有通过追求卓越和超脱尘世的境界,才能获得真正的仙人之名,而不再局限于庸庸碌碌的普通生活。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寓言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庸俗之人和追求才华的人的观察和看法,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仙人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静里含光默默,玄中调息绵绵。真空洞彻量无边。亲见本来身面。虽是虚灵不昧,也须添汞抽铅。常加水火鼎炉煎。便有神光发现。
青鵷如跂万椽匀,地接璇流隔世尘。三后在天歌下武,一人膺福见君陈。珠旒漆漆怀濡露,玉案年年侍荐新。庑下丹青从臣列,左趋萧丙右甘辛。
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
自有觅不得,无端面发红。翻身吃一{左足右颠},两手摸虚空。
琅琊初址未完牢,犹倚虚名用我曹。自可全将醒前了,何因偏向醉中逃。艰危未肯当时共,诞逸空传后代高。还有远孙留墓侧,绕亭寒叶夜骚骚。
听尽灯前细雨声,声声总是别离情。何时断得闲烦恼,一任芭蕉滴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