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脚诸方履历深,似禅和子寄丛从。
试拈朝报一转语,以道观之无损心。
刘过(一一五四~一二○六),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多次应举不第,终生未仕。刘过是抗金志士,曾上书朝廷提出恢復中原方略,未被采纳。漂泊江淮间,与主张抗战的诗人陆游、陈亮、辛弃疾等多有唱和。晚年定居崑山。宁宗开禧二年卒,年五十三(明陈谔《题刘龙洲易莲峰二公墓》)。有《龙洲道人集》十五卷。事见元殷奎《復刘改之先生墓事状》、杨维桢《宋龙洲先生刘公墓表》、明万历《崑山志》卷三。 刘过诗,以原八千卷楼藏明嘉靖刊《龙洲道人诗集》(十卷)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龙洲集》(简称四库本)、《江湖小集》(简称江湖集),汲古阁影宋抄本《宋群贤六十家小集·龙洲道人集》(简称六十家集)文字与《江湖小集》基本相似,酌予出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和危府教》是宋代刘过的作品。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行脚于各地的经历,仿佛是禅宗和尚传递丛林中的智慧。他试图摘取晨间的报纸,转述其中的言论,以此来体会道教观念对人心的无损。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如下:
行脚诸方履历深,
穿越各地,经历丰富,
似禅和子寄丛从。
宛如禅宗和尚,传递智慧。
试拈朝报一转语,
试图拿起晨间的报纸,转述其中的言论,
以道观之无损心。
体会道教观念对人心的无损。
这首诗词通过行脚者的视角,描绘了作者在各地的旅程和见闻。行脚使得作者经历了丰富的生活,这使得他有了一种超越尘世的感悟,就像禅宗和尚传递智慧给徒众一样。作者试图通过拈起晨间的报纸,传达其中的言论,以此来体会道教观念对人心的影响。他希望人们能够通过道教的教导,达到心灵的平和与无损,以追求内在的自由与宁静。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旅程的思考,以及对道教哲学的倾慕。通过行脚和接触不同的人事物,作者寻求智慧的滋养,并试图将其传达给他人。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示了刘过对于修行与心灵自由的追求,以及他对道教教义的理解。
清昼浑无客敂关,不知春色满溪山。少年侧目云霄上,今日藏身翰墨间。挥麈逢君谈世事,举杯为我变衰颜。归来更倚绳床坐,剩得劳生一日閒。
士庶重重间绮罗,霁光熏作小春和。御街两行瞻天表,比似前回人更多。
嫦娥窃药出人间,藏在蟾宫不放还。后羿遍寻无觅处,谁知天上却容奸。
海贾不爱死,适值骊龙眠。深渊顷刻命,平地千丈川。丈夫岂无志,固为儿女煎。彼美头上粲,它人口中涎。鲛人一滴泪,不肯随漪涟。眼见悬珠人,明月几缺圆。
百年鼎鼎杂悲欢,老去初依六祖坛。玄晏不堪长抱病,子真那复更为官。山林未必容身得,颜面何宜与世看。白帝高寻最奇事,共君盟了不应寒。
翠柏不知秋,空庭失摇落。幽人得嘉荫,露坐方独酌。月华稍澄穆,雾气尤清薄。小儿亦何知,相语翁正乐。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一杯赏月露,万象纷醻酢。此生独何幸,风缆欣初泊。逝逃颜跖网,行赴松乔约。莫嫌风有待,漫欲戏寥廓。泠然心境空,仿佛来笙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