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三四家,桑麻足生意。
试与叩柴荆,言辞应有味。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其二十六野人庐》是苏辙所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野人三四家,桑麻足生意。
试与叩柴荆,言辞应有味。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野人的住所。野人指的是居住在荒野或偏远地区的人,与世隔绝,生活朴素。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野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聚居地。野人们有三四户人家,他们种植桑树和麻,用来织布和制作衣物。诗人试着去拜访他们,与他们交流,期待从他们口中听到有趣的言辞和故事。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野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野人的生活与宋代都市中繁忙、喧嚣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生活在偏远的地方,过着朴素的生活,以种植桑树和麻为生。诗人希望通过与他们交流,能够听到他们的言辞,期待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感悟。
诗中的桑麻象征着野人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对生活的依赖。野人的庐居也反映了他们与自然的亲近和融合。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野人生活的向往和对纯朴、自然生活的赞美。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对立的世界,强调了简朴生活的价值和重要性。它呈现出一种对繁华都市生活的反思,倡导人们回归自然、简单的生活方式。诗中的味道可以理解为丰富多样的人生经历和智慧的积累,诗人希望从野人那里获得这样的味道,以丰富自己的生活。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野人庐居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反思了繁华都市生活的空虚和浮躁。它以简练的语言传递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展现了苏辙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柳眼开何媚,蒲芽长得伸。寒花方谒日,新燕已参春。
晴日烘开栗玉葩,懶随霰雪送年华。淮乡地冷开虽晚,竟是人间第一花。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国命在礼。君命在天。陈诚惟肃。饮福惟虔。洽斯百礼。福以千年。钩陈掩映。天驷徘徊。雕禾饰斝。翠羽承罍。受斯茂祉。从天之来。
乍听归燕语窗栊,催放莲灯万炬红。扫尽妖氛春色外,唤回和气雨声中。时机翻覆须天定,人事扶持愿岁丰。幕府贤劳愧群彦,吟诗留俟采民风。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终朝采绿,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