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和吴仲庶龙图寄德仁致政比部二首》

倦游城阙厌纷华,一棹南归出白沙。
簪绂弃来如释负,山林到处便为家。
流泉绕舍锵金玉,仙饵盈槃泛露霞。
珍重宗英嘉隐操,远裁清句重咨嗟。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和吴仲庶龙图寄德仁致政比部二首》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倦游城阙厌纷华,
一棹南归出白沙。
簪绂弃来如释负,
山林到处便为家。
流泉绕舍锵金玉,
仙饵盈槃泛露霞。
珍重宗英嘉隐操,
远裁清句重咨嗟。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苏颂对繁华世界的疲倦和对归隐山林的向往之情。苏颂厌倦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华,他选择乘船南归,离开城市的喧嚣,来到宁静的白沙地区。他抛弃了官职和尊荣,心情轻松,如释重负。在山林之间,他感到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家。清澈的流泉环绕着他的住所,发出金玉般的声音,仙饵盛满盘中,泛起露水的霞光。他将珍视那些有道德才能的杰出人物,他们隐居在山林之间,专心从事自己的事业。苏颂远离尘嚣,专注于写作清新的句子,他在心中默默地咨嗟。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苏颂对于繁华世界和官场生活的疲惫和厌倦,以及对山林归隐的向往和渴望。通过对比城市和山林的景象,诗人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宁静与自由的追求。他抛弃了繁杂的官职和荣华富贵,选择了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流泉、金玉、仙饵和霞光等意象,给予诗词以清新、宁静和仙境般的色彩,强调了作者对于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最后,苏颂珍重那些具有道德才能的人,他们隐居山林,专心追求自己的理想。整首诗词流畅而抒情,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返璞归真、追寻清静生活的心境,展现出对人文关怀和对高尚品质的珍视。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城市与山林、繁华与宁静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繁华世界的疲倦和对归隐山林的向往之情,展现了返璞归真、追求自由和珍视高尚品质的主题。

  • 《题文潞公黄河议後》

    澶渊不作渡河梁,由是中原府库疮。白首丹心一元老,归来高枕梦河隍。

  • 《依韵答提刑张太博尝新醖》

    南阳本佳处,偶得作守臣。地与汝填近,古来风化纯。当官一无术,易易复循循。长使下情达,穷民奚不伸。此外更何事,优游款嘉宾。时得一笑会,恨无千日醇。客有多闻者,密法为我陈。自言此灵物,尽心妙始臻。非徒水泉洁,大要麹檗均。暄凉体四时,日月周数旬。其气芳以烈,厥味

  • 《夏日山居好十首》

    夏日山居好,吟来亦自豪。焚香诵周易,痛饮读离骚。莫讳无三甲,吾今已二毛。芜编三日卷,空费一生劳。

  • 《再和元礼春怀十首》

    吴中风物最娇饶,百里春风酒旆摇。往往贵人留骑从,少年丛里贳金貂。

  • 《一年佳节惟立春元夕并在一日亦盛事也灯火笙》

    公堂宴处万灯明,灶鼓冬冬脆管清。莫厌青裙分作队,那无艳粉笑倾城。甘心挝鼓投荒裔,敢望传柑近上京。咫尺宾朋若胡越,语音嘈杂隐雷声。

  • 《竹杖》

    竹杖点湘斑,长随掌握间。老来方得力,伴我一生閒。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