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和奚山偃松》

乱枝轇轕翠阴圆,倚岫垂崖尽偃然。
不为深根生触石,定应高干上摩天。

作者介绍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作品评述

诗词:《和奚山偃松》
朝代:宋代
作者:苏颂

译文:
乱枝轇轕翠阴圆,
倚岫垂崖尽偃然。
不为深根生触石,
定应高干上摩天。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奚山的偃松,展示了它的独特之处。苏颂通过描绘乱枝丛生,形成了翠绿的阴影,使得整棵松树呈现出优美的圆形。这棵松树靠着山岭,从峭壁上垂下来,姿态优雅而安详。尽管它的根部并没有深深扎根在岩石之中,但它却能够稳定地生长,似乎能触摸到天空的高处。

赏析:
这首诗以苏颂独特的笔触描绘了奚山的偃松。通过描述松树的外貌和位置,诗人展示了松树独特的气质和姿态。乱枝轇轕翠阴圆,形象地描述了松树的树冠,以及由繁密的枝叶形成的翠绿色阴影,给人一种清新和宁静的感觉。倚岫垂崖尽偃然,描绘了松树倚靠在山岭上,从峭壁上垂下来的姿态,表现出松树的优雅和安详。

诗中的"不为深根生触石,定应高干上摩天"表达了松树不需要深深扎根在岩石之中,却能够稳定地生长。这种形象的描绘传递了一种深远的意义,即人们并非总是需要扎根于特定环境或条件,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追求,在不断向上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广阔的天空和更高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奚山偃松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界中的一种美丽形态,同时也启示人们应当有着坚定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不断超越困境,追寻更高的目标。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让人们感受到自然之美,同时激发了内心的思考和感悟。

  • 《二遗诗》

    谁从毫末见参天,又到苍苍化石年。万古清风吹作籁,一条寒溜滴成穿。闲追金带徒劳恨,静格朱丝更可怜。幸与野人俱散诞,不烦良匠更雕镌。

  • 《寓谯郡宿魏武台下赠罗汝龙》

    汉帝灭金镜,灵氛黯中原。山川忽破碎,海水日飞翻。蚩尤拓大旗,时拂紫薇垣。奸雄窃神器,霸王气并吞。平台起崷崒,西北眺陵园。千载乃丘墟,秋风散鸡豚。尔来值岁暮,感此摧心魂。托宿茅屋下,偃仰徒自论。中逢豫章客,夜半延青樽。酒酣起视笑,飘然虬须掀。开口复纵横,历历

  • 《简仙游宰共瀛甫登二首》

    诗要渊明赋,琴须宓子鸣。幸哉吾百里,行矣见双清。民瘼需绥抚,人才待作成。猪肝非我嗜,无事累高明。

  • 《戚泽民从新正日供三僧求颂》

    君家炊饭办蔬薇,日供畦衣三阿师。海上浮杯登岸后,云间飞锡过门时。伊蒲塞作新香气,宾度卢迎老白眉。施受等心相称可,月随流水下春池。

  • 《送李义夫游二首》

    三千丈发从渠脱,九十日春须我游。出欲草堂三五里,囊中无得一钱留。

  • 《和芙蓉和尚四句偈颂·铁锯舞三台》

    铁牛无角卧山坡,鞭起如飞见也么。闹市横骑人不会,抬头鹞子过新罗。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