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轩离纷华,惟有一丛竹。
纤梢起余寒,紫笋散轻馥。
擢干春雨余,挺节秋霜足。
不知岁时改,守此娟娟绿。
上有吟风蝉,空腹未尝食。
翦伐非所辞,不受尘土辱。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 竹轩》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幽静的轩舍离开了喧嚣的繁华,只有一丛竹子。
细小的枝条上升起余寒,紫色的笋散发着轻盈的芳香。
它抵挡了春雨的洗涤,经受住了秋霜的考验。
不知道岁月的变迁,它守护着一片娟娟翠绿。
上方有吟唱风声的蝉儿,空腹却从未尝过食物。
砍伐它并不能使其屈服,不受尘土的侮辱。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赞美竹子的情景。竹子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喜爱的题材之一,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诗中的竹轩是一个幽静的地方,远离了尘嚣繁华的世界。竹子以其高洁的品质和坚韧的生命力,成为一种象征。它在寒冷的时候仍然挺立,即使在岁月的变迁中也保持着青翠的颜色。竹子不仅能经受住外界的考验,还能保持内心的纯净和高尚。诗人通过描绘竹子的形象,表达了他对坚贞不屈、清雅高洁的品质的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竹子的美丽和品质。诗人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质和纯净心灵的向往。在喧嚣和浮躁的社会中,竹子成为一种精神寄托,象征着坚持自我、清雅高洁的品质。竹子在季节的更迭中仍然保持着翠绿,展示了它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诗中的竹子也具有抗争精神,即使遭受砍伐也不屈服于尘土,这暗示了诗人对困境和逆境的坚韧态度。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喜爱和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展示了苏辙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自然的独到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