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台未经庆,瑞雪下云端。
虽地尽成白,而天不甚寒。
有年丰可待,盈尺润难乾。
畎亩无忘处,追踪击壤欢。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和相国元老》是宋代文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岂台未经庆,
瑞雪下云端。
虽地尽成白,
而天不甚寒。
有年丰可待,
盈尺润难乾。
畎亩无忘处,
追踪击壤欢。
诗意:
这个台子岂曾缺少庆典的喜庆氛围,
祥瑞的雪花飘落在云端。
虽然大地上被白雪覆盖,
但天空并不十分寒冷。
丰收的年景即将到来,
土地富饶,满尺的土壤难以干涸。
农田从未忘记它们的位置,
追随着农人的脚步,喜悦地耕作。
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丰收和富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对农田的赞美。诗中的“岂台未经庆”表明这座台子从未缺少过庆典和喜庆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丰收和繁荣的期盼。接着,作者用“瑞雪下云端”来形容雪花的祥瑞,将其与高高在上的云端相联系,给人一种神秘而美好的感觉。诗中提到虽然大地被白雪覆盖,但天空并不十分寒冷,这种寒暄的气候为丰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下一节,诗人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他说“有年丰可待”,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年景将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土地富饶,滋润的土壤难以干涸,盈尺的土壤象征着富饶和丰收。最后两句“畎亩无忘处,追踪击壤欢”描述了农田的景象,农民不忘记各自土地的位置,他们欢乐地追随着自己的脚步,耕作着自己的土地,表达了对农田的赞美和劳动者的喜悦。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描写,展现了农田的丰收和美好未来的景象,传递了作者对丰收和劳动的赞美,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唐祚将亡王泽枯,四明归隐泣穷涂。而今若撰才名志,更有闲僧得入无。
先生善鼓瑟,齐国好吹竽。操竽入齐人,雅郑亦复殊。岂不得禄赐,归卧自郗歔。寥寥朱丝弦,老矣谁与娱。
行功足。蓬莱三岛群仙聚。瑶池会、圣贤无数。尽是修真,学道列仙侣。侍奉高真,西王圣母。
海隅方万里,豪俊几何人。百汰求才尽,三薰得士新。声华四方耸,器业一朝伸。佗日苍生望,非徒泽涛春。
风韶雨秀。春已平分后。陡顿故人疏把酒。闲凭画阑搔首。争须携手踏青。人生几度清明。待得燕慵莺懒,杨花点点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