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枯木半生耳,山下琉璃剪碧水。
登山临水两超然,刻烛千篇对夫子。
我生也是不羁人,白眼望天人共嗔。
相逢赖有知音鲍,挥麈不疑咳唾真。
子今更与竹林绝,我独凄然守株拙。
望公声誉腾九天,不惟去作铮铮铁。
邓肃(一○九一~一一三二),初字至宏,改德恭(《默堂集》卷二○《郑德恭字序》),号栟榈,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师事李纲,入太学。徽宗宣和元年(一一一九)作诗讽谏花石纲,诏放归(《宋史》卷二二《徽宗四》)。钦宗嗣位,授鸿胪寺主簿。尝诣金营,留五十日而还。金人立张邦昌,奔赴南京。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守右正言(《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五),不三月凡抗二十疏。会李纲罢相,上疏争之,忤执政,送吏部。绍兴元年(一一三一)主管江州太平观。二年,避寇福唐,以疾卒,年四十二(明万历《栟榈先生文集》附录《栟榈先生墓表》)。有《栟榈集》二十五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六卷)。《宋史》卷三七五有传。 邓肃诗,以明正德罗珊刻《栟榈先生文集》(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刻本(十二卷、附录一卷,残存卷一至七以及附录,简称万历本,藏北京图书馆)、清道光刻本(简称道光本,藏北京图书馆)以及《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五一《栟榈诗集》(简称诗集),并酌校清曹琰抄本(简称曹抄,藏北京图书馆)等。底本文字漫漶处,则径据万历本补足。
《和谢吏部铁字韵三十四首·送成彦尉邵武三首》是宋代邓肃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山头枯木半生耳,
山下琉璃剪碧水。
登山临水两超然,
刻烛千篇对夫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自然山水的景象。山头的枯木已有一半长满了耳朵(指杂草丛生),山下的琉璃剪着碧绿的水。站在山上俯瞰水景,作者和自然景物相互独立,超然而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点燃蜡烛,与孔子的思想对话,刻下了一千篇诗文。
我生也是不羁人,
白眼望天人共嗔。
相逢赖有知音鲍,
挥麈不疑咳唾真。
这一节表达了作者不拘束于世俗的个性。他用白眼(一种表达蔑视的目光)望着天上的人们,与他们共同嗔怒。然而,作者幸运地遇到了知音鲍(指鲍照),他们相逢之后,鲍照挥舞着麈(古代官员用来赶走蚊虫的扇子),不怀疑作者的才华,不咳唾(嗤笑)他的真实情感。
子今更与竹林绝,
我独凄然守株拙。
望公声誉腾九天,
不惟去作铮铮铁。
在这一节中,作者表达了与世隔绝的心情。他说自己与竹林(指隐士之境)已经断绝联系,而他独自一人凄然地守着株木,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境地。然而,作者仍然向公众期望自己的声誉能冲上九天,不仅仅成为铮铮有力的人物。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示了作者内心的独立和不拘俗世的态度。他渴望得到知音的理解和赏识,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声誉的追求。整体上,这首诗词具有一种自由奔放、超然物外的风格,体现了邓肃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追求。
故第园林改,遗亭壁户新。垂虹一桥月,夹绣两堤春。花落俯流水,鸟啼怀故人。凭栏看翠竹,无意数游鳞。
天垂叠巘翠相交,风展文漪碧半篙。胜日难逢宜乐此,好山多买不为饕。了无叹息同登岘,忽有会心如有濠。更看溪光山色里,红霞蒸起万株桃。
彤云风扫雪初晴。天外孤鸿三两声。独拥寒衾不忍听。月笼明。窗外梅花瘦影横。
獨樹喬松色,閒雲淡落暉。新霜黄橘重,久雨翠梧稀。暗雀呜還啄,高鸟定更飞。敝貂猶故在,卒歲免無衣。
妃即嫔嫱非并后,公卿虽备要严徐。黄裳敢僣夫人服,紫袖聊瞻御坐裾。石韫山辉元倚玉,媠飞海运本名鱼。莫因韩李同佳传,便废千年太史书。
水宿客程厌,渡江聊系舟。交凭缟带结,饮约布衣留。野馆琴书暇,田园草木稠。因君解悬榻,他日记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