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坐时看屋,閒居昼掩门。
吴吟聊遣兴,楚些欲招魂。
否泰宜周易,行藏付鲁论。
不须伤老大,眠食度朝昏。
王之道(一○九三~一一六九),字彦猷,自号相山居士,无爲(今属安徽)人。与兄之义、弟之深同河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第,因对策极言联金伐辽之非,抑置下列。钦宗靖康初调和州歷阳县丞,摄鸟江令,以奉亲罢。金兵南侵,率乡人退保胡避山。镇抚使赵霖命摄无爲军,朝命爲镇抚司参谋官。高宗绍兴间通判滁州,因上疏反对和议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堂镇盐税,会赦不果行,居相山近二十年。秦桧死后,起知信阳军,歷提举湖北常平茶盐、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孝宗干道五年卒,年七十七。有《相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二十六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五卷),己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五卷。事见本集卷三○附录宋尤袤《故太师王公神道碑》。 王之道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和因格非见寄二首》
中文译文:
一首:
兀坐时看屋,閒居昼掩门。
吴吟聊遣兴,楚些欲招魂。
否泰宜周易,行藏付鲁论。
不须伤老大,眠食度朝昏。
二首:
寄言因格非,何事强相问。
纵有丹砂术,谁能度炎热。
秋风吹野草,夜月照孤松。
时维心无事,安得与君同。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王之道所写,是一首以自我感慨为主题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居住环境和生活状态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第一首诗表达了作者的生活状态。他孤独地坐在家中,闭门不出,白天的时候也不怎么打开门窗。他用吴地的吟唱来消磨时间,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心情;有时候也用楚地的古曲来引起心灵的共鸣,试图唤起过去的记忆。作者借用吴、楚两地的音乐,体现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第二首诗是给因格非的回信。作者感到困惑,不知道为什么因格非强烈地询问他的情况。即便他掌握了炼丹的技巧,也无法度过内心的炎热。秋风吹拂着草原上的野草,夜月照亮着孤独的松树,作者感叹时光荏苒,心中却无所事事,希望能与因格非共享这种宁静和平淡。
整首诗以闲适、宁静的生活态度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随遇而安的心态的追求。他不追求名利和权势,不关心世俗纷扰,宁愿过着简单的生活,享受平凡的时光。他认为否泰之道适合周易的原则,行为和藏心都要遵循鲁论的道德准则。他并不奢求富有和权势,只是希望能够安享晚年,过上平静而安稳的生活。
忆昨东园桃李红碧枝。与君此时初别离。金瓶落井无消息。令人行叹复坐思。坐思行叹成楚越。春风玉颜畏销歇。碧窗纷纷下落花。青楼寂寂空明月。两不见。但相思。空留锦字表心素。至今缄愁不忍窥。
远水犹归壑,征人合忆乡。泣多盈袖血,吟苦满头霜。楚国连天浪,衡门到海荒。何当生燕羽,时得近雕梁。
谁扰奚山众,焚林兽已穷。徙薪能远虑,下濑得深攻。南峤肩随息,中朝论愈公。但知分谤喜,宁肯自论功。
芦沟河上度旃车。行路看宫娃。古殿吴时花草,奚琴塞外风沙。天荒地老,池台何处,罗绮谁家。梦里数行灯火,皇州依旧繁华。
昨日离城市,白云空往还。松风清耳目,端的胜人间。
官闲无事只深禅,斋戒何曾废客烟。总是老夫贪佛日,未妨天眼识公年。江湖满意藏诗笥,鸥鸟无心傍客船。参井黄昏云雾里,光明犹有一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