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星两两照前山,笔下高吟万选钱。
绝景政须终日款,兹游真可以诗传。
深得遇雨排清昼,晚日迎风浸碧烟。
千载不浑亭下水,俯栏犹得继前贤。
袁说友(一一四○~一二○四),字起巖,号东塘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溧阳簿。歷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国子正、太常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秘书丞。淳熙间,知池州(《宋会要辑稿》瑞异二之二五)。改知衢州。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提点浙西刑狱改提举浙西常平茶盐(《金石补正》卷一一六)。二年,知平江府(《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八三)。三年,知临安府(同上书刑法四之九○)。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迁户部侍郎(《宋史》卷一七五),权户部尚书。三年,爲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一)。召爲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嘉泰二年(一二○二),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迁参知政事(《宋史》卷三八、二一三)。寻加大学士致仕。四年卒,年六十五。有《东塘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二十卷。事见本集附录《家传》。 袁说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其中诗七卷)爲底本。酌校《永乐大典》残本。馆臣漏辑诗十二首,附于卷末。
《和应宪使游沧浪亭韵》是宋代袁说友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和应宪使游览沧浪亭的情景,并表达了对自然景致和诗歌创作的赞美。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使星两两照前山,
笔下高吟万选钱。
绝景政须终日款,
兹游真可以诗传。
深得遇雨排清昼,
晚日迎风浸碧烟。
千载不浑亭下水,
俯栏犹得继前贤。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和应宪使游览沧浪亭的经历为题材,展示了诗人对景色的观察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诗人首先描绘了星辰璀璨,照耀着前山,这是一幅美丽的夜景。接着,诗人提到自己高兴地吟唱万首诗篇,显示了他对文学才华的自豪和自信。
诗中提到的“绝景”指的是沧浪亭的美丽景色,诗人认为这样的景色值得整日品味。他认为自己此次游览是真正有资格传颂诗歌的。之后,诗人描述了雨后的清晨,雨水洗净了空气,使得景色更加明亮清新;同时,晚霞迎着微风,将云霞映入碧绿的烟雾之中,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景象。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自豪和敬仰之情。他说在这座亭子下的水千百年来一直清澈不浑浊,这让他联想到前人的杰作和智慧。诗人俯身倚栏,仿佛能够继承前贤的思想和创作灵感。
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对景色的精细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的敏感和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同时,通过对亭子下水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前人文化遗产的敬仰和传承的意愿。这首诗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敬重。
每因种树悲年事,待看成阴是几时。眼见子孙孙又子,不如栽竹绕园池。
不驰骏马驾青牛,西度函关紫气浮。文字五千传道德,仅同释教让儒流。
较猎燕山经几春,雕弓白羽不离身。年来马上浑无力,望见飞鸿指似人。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吾闻古君子,介介励其节。入门疑储宫,抚己思鈇钺。志者若不退,佞者何由达。君臣一殽膳,家国共残杀。此道见于今,永思心若裂。王臣方謇謇,佐我无玷缺。如何以谋计,中道生芽蘖。宪司遵故典,分道播南越。苍惶出班行,家室不容别。玄鬓行为霜,清泪立成血。乘遽剧飞鸟,就传
英主龙飞嗣位来,洮东首奏捷师回。若评后圣勋臣序,功占凌烟第一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