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庙奚山麓,乘轺偶共登。
青松如拱揖,栋宇欲骞腾。
夷礼多依佛,居人亦贵僧。
纵观无限意,纪述恨无能。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和游中京镇国寺》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塔庙建在奚山脚下,我乘坐轿车偶然来到此地。
青松犹如行礼,高楼大厦欲欢跃。
这里实行了崇尚夷礼的风俗,住在这里的人们也尊崇僧侣。
纵观这一切,我无法尽述内心的感慨和忧愁。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颂游览中京镇国寺的情景和他的感受。诗人描述了寺庙建筑的壮丽与气势,以及青松的崇拜之态。他提及了这里人们崇尚的夷礼和对僧侣的尊敬。最后,苏颂表达了自己无法言传内心感慨和忧愁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寺庙景观的壮美和庄严。诗中青松如拱揖,形象生动,表达了大自然与人文建筑之间的和谐。作者通过描绘寺庙的气势和人们对佛教的崇尚,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宗教状况和价值观。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一切景象的观察和思考,他感叹自己无法用言语尽述内心的感慨和忧愁,显示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思索和疑惑。
整首诗词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诗人的观察和感受展示了寺庙的壮丽和宗教氛围,同时也折射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慨。这首诗词充分展示了苏颂的诗才和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洞口桃花满意红,生憎蜂蝶太匆匆。山禽那更来捎蝶,打着秾枝半欲空。
有客来传语,红巾更渡淝。苍茫连夜遁,不暇恋春衣。楼观怜焦土,阳和感杀机。道逢邻舍女,新向贼中归。
未照玉堂金炬莲,地官董正职尤专。常经要足邦中赋,胜算犹烦马上鞭。黄阁少须持紫橐,黑头早已继青毡。方今讲论肥民策,不数横流地上钱。
虽知仙可学,酒盏唤渊明。未遂山中隐,聊为地上行。留人垂雨意,送客走泉声。初上乘危惯,归途更不惊。
山花乱纷葩,崇兰度轻馥。谓言抱正身,何以堪众目。离披委丛萃,万物困幽独。美人寻当来,纫之佩空谷。
别君须臾间,历日两度新。念彼白日长,复值人事并。未改当时居,心事如野云。朝朝恣行坐,百事都不闻。奈何道未尽,出山最艰辛。奔走衢路间,四枝不属身。名在进士场,笔毫争等伦。我性本朴直,词理安得文。纵然自称心,又不合众人。以此名字低,不如风中尘。昨逢卖药客,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