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屋本深寂,而多禽鸟喧。
一静制群动,何必更幽偏。
西风扫脱叶,见此林杪山。
朝看孤云出,暮看孤云还。
云飞亦何心,相对两忘言。
于石(一二四七~?)(生平据本集卷一《邻叟招饮》“三十将远游,海波忽扬尘”推定),字介翁,号紫巖,晚号两谿,兰溪(今属浙江)人。宋亡,隠居不仕,一意于诗,生前刊有集七卷,卒后散失,由门人吴师道就藏本及所藏续抄者选爲《紫巖诗选》三卷。事见《吴礼部集》卷一七《于介翁诗选后题》,明万历《金华府志》卷一六、《宋季忠义录》卷一三有传。 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朱彝尊钞本(简称朱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光绪于国华留耕堂刻傅增湘校本(简称傅校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和渊明诗》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于石。诗词描绘了一幅林屋深处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宁静与自然的追求,以及在宁静中寻找内心安宁的心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林屋本深寂,而多禽鸟喧。
一静制群动,何必更幽偏。
西风扫脱叶,见此林杪山。
朝看孤云出,暮看孤云还。
云飞亦何心,相对两忘言。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林屋深处的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宁静与自然的境界。诗人在深寂的林屋中,感受到鸟鸣声的喧嚣,然而一片宁静的静谧却能够制约众多动物的喧嚣,诗人因此提问,为何还需要更加幽静的隐居之地。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于宁静与内心平静的追求。
诗中描绘了西风吹拂树叶的景象,诗人站在林屋望向远处的山峰,清晰可见。诗人在朝晨时看到孤云从山中升起,到傍晚时再次看到孤云归来。这种云的出现和消失,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和事物的变化。在这样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感叹云飞逝去也无所谓,两人相对时即使不言语也能够忘却尘世的纷扰。这表达了诗人对于宁静与超脱尘俗的意境追求。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探讨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于宁静、自然和内心平静的向往。诗人通过与自然融合,寻找到了心灵的安宁。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宋代文人追求心灵自由的思想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江左称岩桂,吴中说木犀。水沈为骨郁金衣。却恨疏梅恼我、得香迟。叶借山光润,花蒙水色奇。年年勾引赋新诗。应笑芗林冷淡、独心知。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今年新拜李邕州,又见君为邵郡侯。可是朝廷怜远俗,独于湖广用名流。南轩学待真傅绎,槃涧家须旧业修。瓜戌少赊元不恶,自因二事合归休。
久向名飞未习眉,寻踪几折过岩欹。转从怪道泉珠洒,飘瞥悬崖乳玉垂。开落松花数许里,短长竹子百余枝。却逢种术东篱下,翻问溪童是阿谁。
郑君故多方,元翁所亲指。奇文二百篇,了未出生死。素书在黄石,岂敢乱跪履。万法等成坏,金丹差可恃。
协律新教罢。河阳始学归。但令闻一曲。余声三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