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城缘蔓草,峭壁累咸鹾。
山木秋尤少,江云晚更多。
寺乌千点集,塞雁一声过。
锦水归心切,渔衣负绿蓑。
郭印,字不详,史籍无传。据本集诗篇知其晚号亦乐居士,成都(今属四川)人。二十岁入太学肄业。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歷摄铜梁县,知仁寿县,州府管库,学校教官,亦任过短期朝官。积阶至左请大夫(《文定集》卷一五《与陈枢密书》)。官终知州(《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一生活动主要在蜀地。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前后即在故乡云溪营别业,后即退老于此,年八十尚存世。所着《云溪集》,不见宋人着录,且于明代失传。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二卷。 郭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这首诗词是宋代诗人郭印创作的《和元汝功登城有感》。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在登城时的感触
中文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登城时的感受和心境。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文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乡愁和归心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质朴的语言,揭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首句“荒城缘蔓草,峭壁累咸鹾”通过对城市景观的描绘,展示了岁月的流转和城市的荒凉,暗示了人事的变迁和时光的消逝。
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自然界,写到“山木秋尤少,江云晚更多”。这两句表达了秋天的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变化和季节的转换。山木黄叶凋零,秋意渐浓,而江上的云彩则更加丰富多样,暗示了大自然中的变幻和多样性。
接下来的两句“寺乌千点集,塞雁一声过”描绘了一幅寺庙和鸟群的画面。寺庙中的乌鸦密密麻麻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独特的景象,而高空中的候鸟则只是发出了一声呼唤,便飞过了塞外的边境。这两句诗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交汇,以及短暂的瞬间。
最后两句“锦水归心切,渔衣负绿蓑”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归心之情。锦水指的是家乡的河流,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渔衣背上负着绿色的蓑衣,象征着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渔村。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渴望回归的情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文场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诗人表达了对岁月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家乡归属感的渴望。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情感氛围,给人以思索和共鸣的空间。
蓟北风烟空汉月,湘南云水半蛮边。寒为旅雁暖还去,秦越离家可十年。
万壑松声撼翠微,夜寒风露湿人衣。山翁踏月巡幽径,竹裹笼开鹤未归。
灵岳占佳气,琳宫閟宝衣。应祈符圣历,锡号焕皇扉。日月尧同数,讴歌启与归。伤心五云去,不见六龙飞。
好学今康鼎,施家古计研。旌麾更楚粤,翰墨过幽燕。晚厌三刀梦,归开九秩年。生荣没无憾,五福定谁先。
春从水际生,白石映浅濑。一舟何自横,玄寄倏与会。今日是何朝,亦恐鱼鸟怪。晓暾破宿雨,换岁无此快。柁工貌闲暇,一篙有三昧。夷犹我无心,上下听汝辈。断崖舂涛波。千古意不改。中流浸玻璃,绿净吾苦爱。林深故疎密,山远自明晦。隔江见人家,短篱护畦菜。蓑笠弄晚色,真乐
中年畏病杯行浅,晚岁修真食禁多。谢客杜门殊省事,一盂香饭养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