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鳞思纵壑,倦羽欲归林。
平生山水兴,过眼必登临。
况复西风来,天云布层阴。
残暑退十舍,新凉直万金。
寒光流素魂,远碧露危岑。
高士感时节,忘言发幽琴。
子期不可作,天地知吾心。
林木为之振,人间无此音。
诗成寄孤客,清飙一披襟。
会当逢好景,藜杖去相寻。
郭印,字不详,史籍无传。据本集诗篇知其晚号亦乐居士,成都(今属四川)人。二十岁入太学肄业。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歷摄铜梁县,知仁寿县,州府管库,学校教官,亦任过短期朝官。积阶至左请大夫(《文定集》卷一五《与陈枢密书》)。官终知州(《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一生活动主要在蜀地。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前后即在故乡云溪营别业,后即退老于此,年八十尚存世。所着《云溪集》,不见宋人着录,且于明代失传。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二卷。 郭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和元汝功晚凉城上》
中文译文:
潜鳞思纵壑,倦羽欲归林。
平生山水兴,过眼必登临。
况复西风来,天云布层阴。
残暑退十舍,新凉直万金。
寒光流素魂,远碧露危岑。
高士感时节,忘言发幽琴。
子期不可作,天地知吾心。
林木为之振,人间无此音。
诗成寄孤客,清飙一披襟。
会当逢好景,藜杖去相寻。
诗意:
这首诗是宋代郭印的作品,通过描绘晚凉城上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诗中运用了山水的意象,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感受相融合,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以山水景色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诗的开头两句“潜鳞思纵壑,倦羽欲归林”表达了诗人身世之感,意味着他渴望摆脱尘世的束缚,回归自然。接着诗人通过“过眼必登临”表达了对美景的追求,将自己的人生与山水相比较,强调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西风的到来以及天空的变化,通过“天云布层阴”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并以此来表达季节的更替和光阴的流转。诗中出现的“残暑”和“新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时节的变换和自然界的变化。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运用了寒光、素魂、碧露等意象,展示了山水景色的美丽和引人遐想之处。通过“高士感时节,忘言发幽琴”,诗人表达了对高雅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最后两句“诗成寄孤客,清飙一披襟。会当逢好景,藜杖去相寻。”呼应了诗的开头,表达了诗人将自己的思情之作寄托于远方的孤客,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期待和对友谊的珍视。整首诗以山水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友情的向往。
万柄风荷秋渺然,百钱又买过湖船。菰蒲鸥鹭浑相识,惊怪人间已十年。
剑潭百尺深,中有神物蟠。东注骈山脚,凿凿穿巑屼。广拟一苇航,声战两耳寒。异哉黄头郎,放棹随飞湍。势若从天来,千仞转一圜。百里不及眴,孰与岭道难。长篙信敏手,岸石如剑攒。江头惮瘏痡,谁不谋所安。嗟嗟彼征夫,遭时弃师干。不裹马革中,来葬鱼腹间。壮士等死耳,此命
斜阳目断。秋晚芦花岸。去信来音俱散漫。阵阵新寒惊雁。愁将梧石描成。寄情只为思卿。笔下淋漓水墨,满空雨响风声。
寄傲疑今是,求荣感昨非。聊欣樽有酒,不恨室无衣。丘壑世情远,田园生事微。柯庭还独眄,时有鸟归飞。
春沁幽花透骨清,矮窠殊迈百芳馨。紫英四出醉娇粉,绿萼千攒簇巧丁。自覆薰笼须闭户,谁栽锦伞都当庭。昼眠不用熏沈水,梦落庐山九叠屏。
十姓胡中第六胡,也曾金阙掌洪炉。少年从事夸门第,莫向尊前气色粗。十姓胡中第六胡,文章官职胜崔卢。暂来关外分优寄,不称宾筵语气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