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和曾通判招饮后见贻》

竹际松间构小堂,高眠客榻燕华觞。
每询浊酒频加酿,不问余金几在囊。
自愧效陶无好语,敢烦凌杜发新章。
庆门又喜亲才子,藉藉声华满士乡。

作者介绍

韩维(一○一七~一○九八),字持国,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亿子,与韩绛、韩缜等爲兄弟。以父荫爲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爲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臺司。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歷河阳,復知许州。哲宗即位,召爲门下侍郎,一年余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一○九五)定爲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爲《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韩维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阳集》爲底本,校以清丁丙收藏的旧钞本(简称旧钞本,今藏南京图书馆)。录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集中诗多重出,如卷七、卷八重《城西二首》,卷七《和三兄题蜀中花园》与卷一○《和景仁赋才元寄牡丹图》诗亦重。《城西二首》删卷八重出诗,因卷一○的重出诗有自注,删省卷七中一首。

作品评述

《和曾通判招饮后见贻》是宋代韩维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自嘲、自谦的口吻,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曾通判在竹林松间构建小堂,共饮欢乐的场景。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竹林中的小堂,搭在松树之间,
我高高地躺在客人留下的床上,与燕子华觞为伍。
每次喝了浊酒,就频繁地酿造新酒,
从不问我还剩下多少金子在袋子里。
我自愧效法古代的陶渊明,却没有好的词句,
敢于打扰凌晨与杜牧,写下新的篇章。
庆幸的是,门口又来了一位才子,
他的声音才华洋溢,使我们这个文人乡村充满了活力。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韩维自嘲和自谦的态度展现了他与友人曾通判共饮的情景。诗人在竹林松间搭建了一个小堂,与曾通判一起欢快地饮酒。诗中提到每次喝完浊酒,就会立刻酿造新酒,并对金钱不加计较,表现出对于物质财富的淡漠态度。诗人自觉地提到自己效法陶渊明,但承认自己没有陶渊明那样的才华和词句,却仍然敢于在清晨打扰凌杜二位名士,写下新的篇章。最后,诗人庆幸地说,门口又来了一位才子,他的才华洋溢的声音使得文人乡村充满生气。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与友人共饮时的随意豪放的心情,以及对于物质和才华的淡泊态度。诗中的竹林松间小堂和高眠客榻,营造出一种宁静、幽雅的环境,与友人共饮,增添了欢乐气氛。诗人自谦地提到自己无法像陶渊明那样写出好的词句,但仍然敢于创作新的作品,表现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热情和勇气。最后,诗人庆幸又有一位才子的到来,使得文人乡村充满了声音和活力,暗示着友谊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与友人共饮的场景,表达了对自我和才华的谦逊态度,以及对友谊和文人风雅生活的赞美。同时,诗中的竹林、松树、高眠客榻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与友人共饮的欢乐气氛得以凸显。整首诗词意境优美而又深邃,传达出一种豪放、洒脱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友情和文化的珍惜。

  • 《和洛笋小发》

    叔夜青山肯长往,不应石髓化山坚。君会箨龙才小发,恐君心未老伊川。

  • 《宝善堂为薛玄卿题》

    人孰不有母,鲜能报其恩。人孰不有弟,鲜能念同根。汉兴尺布谣,郑有誓泉言。所以忧世事,永叹鹡鴒原。缅怀宝善君,生子出孝门。幼习静室业,实为仁爱敦。百金买古宅,乃在清溪濆。堂前种荆树,堂北长慈萱。时从道园中,驾彼白鹤轩。再拜母膝下,殷勤问寒暄。季也一相接,怡然

  • 《新安钱学士以近诗一轴见贶辄成短言用叙单悃》

    早事太尉府,谬以才见论。身作邑中吏,日陪丞相尊。嵩山云外寺,伊水渡头来。泉味入香茗,松色开清樽。题诗人半醉,马上景已昏。归来属後乘,冠盖迎国门。悠悠失贫贱,苒苒历凉温。而今处穷僻,落莫思旧恩。终日自鲜适,终年长不言。已觉人事寡,惟闻鸡犬喧。东风有来信,满幅

  • 《答李任道谢分豆粥》

    豆粥能驱晚瘴寒,与公同味更同餐。安知天上养贤鼎,且作山中煮菜看。

  • 《催老融墨戏》

    古人惜墨如惜金,老融惜墨如惜命。濡毫洗尽始轻拂,意匠经营极深夐。人非求似韵自足,物已忘形影犹映。地蒸宿雾日未高,雨带寒烟山欲暝。中含太古不尽意,笔墨超然绝畦迳。画家安得论三尺,身世生缘俱堕甑。人言可望不可亲,夜半叩门宁复听。三生宿契谁得知,一见未言心已应。

  • 《似娘儿》

    橘绿与澄黄。今小春、已过重阳。晚来一霎霏微雨,单衣渐觉,西风冷也,无限情伤。孤馆最凄凉。天色儿、苦恁凄惶。离愁一枕灯残後,睡来不是,行行坐坐,月在迥廊。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