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昔知君兄弟名,籍随廉茂策通经。
已伤荆木一枝折,重过桐乡双泪零。
朝见鹡鴒诗思苦,夜听鸿雁睡魂醒。
近闻阮巷有才子,异日轩昂看拾青。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和张少卿过德清忆郎中五弟》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述了苏颂与张少卿一同来到德清,回忆起自己的五弟的情景。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平昔知君兄弟名,
我们早已知道你兄弟的名字,
籍随廉茂策通经。
他们的才学与品德都很优秀,通晓经书。
已伤荆木一枝折,
可惜其中一位才子已经过世,
重过桐乡双泪零。
再次来到桐乡,我不禁流下了双眼的泪水。
朝见鹡鴒诗思苦,
白天看见鹡鸰,思念之情难以言表,
夜听鸿雁睡魂醒。
夜晚聆听着鸿雁的呼唤,我的心灵也因此而觉醒。
近闻阮巷有才子,
我最近听说阮巷有位才子,
异日轩昂看拾青。
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会一同去拜访他,欣赏他的才华。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颂对已故的五弟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描写自己与张少卿在德清的相聚,勾起了对兄弟的回忆。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兄弟才学品德的赞赏和对其早逝的痛惜之情。白天看见鹡鸰和夜晚听到鸿雁的声音,使得诗人更加思念兄弟。最后,诗人听闻阮巷有一位才子,预示着未来还有更多的人才值得期待和赏识。
这首诗词通过对兄弟情谊的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对才华的赞赏。同时,通过景物描写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思念之情。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苏颂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能力。
岁去人头白,秋来树叶黄。搔头向黄叶,与尔共悲伤。
西风吹动锦斓斑,晓起窥园露未干。三月宿酲醒不得,正思风味到辛盘。
踢倒飞来回首去,倒骑佛殿出皇都。须知此外封疆阙,八面腾腾任卷舒。
万里关河道路迂,出门一笑意何如。来时雨雪侵驼褐,归日风云蔼驷车。玉座喜闻黄石策,金台荣拜紫泥书。野人无以效芹献,一斗酒边双鲤鱼。
岭北山开脉,江西水发源。阴阳余阖辟,小大几乾坤。银海有精力,金函无法门。频年过我客,始可与君论。
师道久不振,小儒咸自私。破崖求圭角,务出己新奇。恻恻去圣远,六经秦火隳。不有传授学,涉猎安所为。汉儒守一经,学者如云随。承习虽未尽,模法有根基。荐绅立朝廷,开口应万机。附对皆据经,金石确不移。熟烂见本末,较然非可欺。吾愿下学官,各立一经师。务尽道德业,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