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推移本偶然,无亏何处更求全。
折腰曾愧五斗米,负郭元无三顷田。
城碍夕阳宜杖履,山供醉眼费云烟。
怪君不顾笙歌误,政拟新诗去鸟边。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和赵直中提干韵》是辛弃疾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万事推移本偶然,
无亏何处更求全。
折腰曾愧五斗米,
负郭元无三顷田。
城碍夕阳宜杖履,
山供醉眼费云烟。
怪君不顾笙歌误,
政拟新诗去鸟边。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现实境遇的思考。作者认为人生中的许多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无法完全掌控,因此追求完美和无缺是没有必要的。他自称折腰曾愧五斗米,意思是曾经因为贫穷而屈辱求生,又说自己负担不起郭元(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三顷的田地,暗示自己身世贫寒。城市的繁杂碍住了夕阳的光辉,而山中的景色让人陶醉,但却需要费尽心思去寻找云烟的美景。最后,作者责怪朋友不顾笙歌(指享受纷繁世事的欢乐,也可理解为权势和名利)而误入歧途,自己则打算从政并创作新的诗歌,远离现实的喧嚣。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生活和现实的观察,表达了辛弃疾对人生的思考和态度。他认为人生的变迁和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偶然的,没有必要一味追求完美和无缺。诗中用折腰曾愧五斗米和负郭元无三顷田来表达自己的贫穷身世,展现了作者的自嘲和对命运的无奈。城市的繁忙和喧嚣让人感到压抑,而山中的自然景色则成为他心灵的寄托和慰藉。最后,作者责怪朋友迷失在权势和名利之中,而自己选择了从政并创作新的诗歌,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远离尘嚣的宁静。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对纷繁世事的回避,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由和追求内心真实的向往。辛弃疾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将个人的体验与普遍的人生问题相结合,使这首诗词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情感的体验。
早持坚白论,晚踏软红尘。明逸并夷甫,初终似二人。
事业无闻负圣时,沧波自照角巾欹。养成林下无穷嬾,占尽人间彻底痴。小麦绕村苗郁郁,柔桑满陌椹累累。医翁筮叟真堪友,搜索残尊与共持。
天元教显,正金莲朵朵,开遍时节。士庶官僚咸仰奉,缘觉声闻心说。悟者清凉,背之执恼,多口明真诀。诸人着眼,照开千古心月。了知诸相皆空,不生妄想,当体能消灭。境界真实无染著,种种抑绝分别。万境一心,现前孤觉,寂寂圆明彻。净无可触,太虚一体无别。
叠嶂千重秀,寒溪十里清。渔舟朝欸乃,樵斧昼敲铿。窈窕疑身到,幽奇讶笔精。萧斋凝睇久,坐觉世情轻。
凿泉莫太深,太深井难汲。登山莫太高,太高顶难立。山顶仰可观,井渊俯可挹。那知鸿鹄飞,海杳无消息。
八政首食货,钱币通有无。国朝币用楮,流行比金珠。至今垂百年,转布弥寰区。此物岂足贵,实由威令敷。庙堂喜新政,躁议违老夫。悠悠祖宗训,变之在朝晡。瞿然骇群目,疑怪仍揶揄。至宝惟艰得,韫椟斯藏诸。假令多若土,贱弃复谁沽。钱币相比较,好丑天然殊。譬彼絺与绤,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