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和仲伯达》

归山岁月苦无多,尚有丹砂奈老何。
绣谷只应花自染,镜潭长与月相磨。
君方傍海看初日,我已横江击素波。
人不我知斯我贵,不须雷雨起龙梭。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作品评述

《和仲伯达》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归山岁月苦无多,
Returning to the mountains, the years are bitter and few,
尚有丹砂奈老何。
Yet I still have cinnabar, what can aging do?

绣谷只应花自染,
In the Embroidered Valley, only the flowers can dye themselves,
镜潭长与月相磨。
The mirrored pool and the moon polish each other for long.

君方傍海看初日,
You, by the sea, watch the first rays of the sun,
我已横江击素波。
While I, across the river, strike the white waves.

人不我知斯我贵,
People may not know my worth,
不须雷雨起龙梭。
I don't need thunder and rain to stir the dragon shuttle.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的豪情壮志和对自身境遇的反思。诗人苏轼在归山之后,感叹岁月匆匆,充满了辛酸和无奈。然而,他仍然保持着一颗乐观的心,用“丹砂”来比喻自己的才华和精神,表示即使年老,也能保持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诗中的“绣谷”和“镜潭”是景物的象征,折射出诗人内心的世界。绣谷中的花朵自然生长,自我染色,象征诗人的才华和个性独立。镜潭中的月亮与水面相映成趣,象征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诗人与朋友的不同处境。朋友身处海边,欣赏初升的太阳,而诗人却横渡江河,击破波浪,展现出他的勇气和胆识。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自信和独立精神。他认为即使没有人了解他的价值,也不需要靠外界的荣誉和赞誉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的才华和成就足以自证,并不需要依赖雷雨等外界因素来展现自己的才能。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个豪放派诗人的风采,表达了他对命运的矛盾思考、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以及对自由独立精神的追求。

  • 《六十五春寒吟七首》

    病骨春寒欠酒浇,关山满眼雁程遥。有人恨过江淹赋,何处魂堪宋玉招。六十五翁来日短,百千万事迅风瓢。平生知己惊俱尽,一影穷山伴寂寥。

  • 《晓出》

    一声残角绕千门,霜气涵空乱宿氛。车马往来无僻地,星河收去有闲云。余生惨淡身宜佚,人事崎岖足反勤。渐喜太阳浮海面,群鸦鸣噪尚纷纷。

  • 《余为建阳令遣小吏王堪为西山翁之役翁留之仙》

    闻说周仙有后身,出山不为两朱轮。白云丹灶俱无恙,凭汝殷勤谢主人。

  • 《古松》

    手植知何代,枞枞万盖齐。韵清琴易写,干直鸟难栖。惨淡连云坞,鬅鬙荫石溪。刳明虽小用,曾照路人迷。

  • 《戊辰重阳绝句》

    冯唐白首尚含香,卫武谆谆肯惰荒。万一享年如二老,犹堪烂醉十重阳。

  • 《拟归田园》

    不必效沮溺,聊与世相娱。荒山无邻里,人烟在村墟。所以近城市,幽处卜吾居。门前草三径,堂下柳五株。虽无羊酪羹,箪瓢亦晏如。在我傥知足,清贫乐有余。子云作甘泉,相如赋子虚。嗟我懒此学,箧中一字无。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