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节传呼洛北还,府庭无论不妨闲。
度桥寒色侵春服,按辔晴光露晓山。
香穗徘徊凝广殿,花篮繁会满通闤。
自知白雪高难和,忍愧谁能寄我颜。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初仕苏州签判。父死服除,改武成军签判。庆历六年(一○四六),以庞籍荐授馆阁校勘,后受庞籍辟爲并州通判。召还爲开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诰,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爲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熙宁三年(一○七○),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永兴军,改判西京留司御史臺。六年,以端明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召主国政,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门下侍郎,卒于位,年六十八。赠温国公,謚文正。有文集八十卷,杂着多种。事见《东坡全集》卷九○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司马光诗十四卷,以《四部丛刊》影宋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即宋绍熙刊本,亦即绍兴二年本)爲底本,参校清干隆六年陈宏谋校刊《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陈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四库本)等。底本卷二、卷三有若干首有目无诗,分别据陈宏谋刊本补入。底本卷六《又和讽古》“海客久藏机”一首,与卷一《和之美讽古二首》之二重复,已删略。又辑得集外诗及断句,另编爲一卷。
《和子华应天院行香归过洛川》是宋代司马光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印节传呼洛北还,
府庭无论不妨闲。
度桥寒色侵春服,
按辔晴光露晓山。
香穗徘徊凝广殿,
花篮繁会满通闤。
自知白雪高难和,
忍愧谁能寄我颜。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司马光在应天院行香归过洛川的情景。诗人在行进的路上,看到了洛北传递印节的使者,府庭的繁忙与喧嚣并不会妨碍他的闲适心情。他经过一座桥时,寒冷的色彩侵入了春天的服饰,他按住缰绳,晴朗的阳光照耀着山峦,露水闪烁。在广殿中,香穗飘荡,凝结成一片,花篮中的花朵繁盛,会满通闤。诗人自知自己的才华难以与白雪相媲美,他忍受着愧疚之情,不知有谁能够传达他的容颜。
赏析:
这首诗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司马光在行香归途中的景色和心情。诗人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他将寒冷的色彩与春天的服饰相对比,表达了对季节变迁的观察和感慨。诗中的广殿、花篮和香穗等形象,烘托出庄严而繁华的场景,展示了宫廷的盛况。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省和对他人理解自己的期待,透露出一种自谦和自省的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示了司马光对自然景色和自身才华的感悟,同时也抒发了对他人理解和认可的渴望。
南枝斜插古军持,瘦影参差落砚池。莫道人家窗户暖,等閒忘却陇头时。
老子诗中那有画,阿师画里自兼诗。我非今世王摩诘,子岂前身李伯诗。烟月正临青嶂落,滩声惟许白鸥知。可怜半幅鹅溪绢,写此寒江一段奇。
蓬莱高阁凌浮云,天上图书奎壁明。荣河温洛龟龙呈,鲁壁汲冢科半行。森罗万目分纬经,大官供烹集群英。鲁鱼亥豕校雠精,垂签甲乙刻坚珉。怀素无量元崇名,唐兴百年人文成。大盗一炬甚秦坑,碑落人间如碎星,埋没草莽荆棘平。刊刻欲传千万龄,毁灭今与粪壤并。牧童敲击看火生,
香到酴醾送晚凉,荇风轻约薄罗裳。曲阑凭遍思偏长。自是幽情慵卷幌,不关春色恼人肠。误他双燕未归梁。
相见湖山记昔年,吟肩坐耸听寒猿。只今面目何曾改,刚被人呼作状元。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笳鼓 一作:箫鼓)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