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去未成去,朔风鸣怒涛。
片帆洲外举,列岫雾中高。
竹屋雨沾被,纸窗寒透袍。
遥应望归艇,向夕走儿曹。
王之道(一○九三~一一六九),字彦猷,自号相山居士,无爲(今属安徽)人。与兄之义、弟之深同河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第,因对策极言联金伐辽之非,抑置下列。钦宗靖康初调和州歷阳县丞,摄鸟江令,以奉亲罢。金兵南侵,率乡人退保胡避山。镇抚使赵霖命摄无爲军,朝命爲镇抚司参谋官。高宗绍兴间通判滁州,因上疏反对和议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堂镇盐税,会赦不果行,居相山近二十年。秦桧死后,起知信阳军,歷提举湖北常平茶盐、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孝宗干道五年卒,年七十七。有《相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二十六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五卷),己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五卷。事见本集卷三○附录宋尤袤《故太师王公神道碑》。 王之道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和子远春江用老杜韵》是宋代王之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春江之行未能实现,北风咆哮如怒涛。孤帆在洲外高高举起,群山在雾中耸立。竹屋雨水打湿被褥,纸窗中透进寒意。我遥望着归舟的方向,黄昏时分匆匆离去。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江的景色和自己的离别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无奈和思念的情感。诗中以春江的壮丽景色作为背景,通过北风咆哮、怒涛翻滚的描写,突出了离别的悲壮氛围。孤帆在洲外高高举起,象征着离去的决绝和远行的勇气。雾中的群山和竹屋中透进的寒意则增加了离别时的无助和凄凉。最后,作者以黄昏时分离去,表达了对归舟的向往和渴望。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对归程的期待。同时,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春江的壮丽和离别的无奈。整首诗以简洁、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给人一种深深的思索和感叹之感。
生日重重见,馀闰有新春。为吾母寿,富贵外物总休论。且说家怀旧话,教学也曾菽水,亲意尽欣欣。只此是真乐,乐岂在邦君。吾二老,常说与,要帘勤。庐陵几千万户,休戚属儿身。三瑞堂中绿醑,酿就满城和气,端又属人伦。吾亦老吾老,谁不敬其亲。
满天风月为官守,遍地云山是事权。唯我敢开无意口,对人高道不妨言。
同功一体尽调元,独抱沉痾反故园。壶遂暮年非不遇,人生到此可忘言。
云水生寒色,高亭发远心。雁来疏角韵,槐落减秋阴。隔石尝茶坐,当山抱瑟吟。谁知潇洒意,不似有朝簪。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仙郎乞假白云司,蹔向东林问远师。仄径虫喧秋露后,空堂人语夜灯时。天花不着山中树,细水争流石上池。灰劫莫教伤往事,且看明月倒金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