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迁海康,实编于民。
少而躬耕,老复其真。
乘流得坎,不问所因。
愿以所知,施及斯人。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是苏辙在宋代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我迁往海康,实际上是为了和民众一起努力。年轻时努力耕种,老年时又回归本真。像乘坐水流一样得到滋润,不去追问原因。我希望将我所了解的知识,传播给这些人。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辙对农民劳动的赞美和鼓励。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强调了勤劳耕种和忠实于本心的重要性。他感叹自己年轻时努力耕种,老年时又回归了最初的真实状态,强调了农耕的价值和意义。他希望能够将自己所学所知传授给更多的人,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同时也传承和发扬农耕文化。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农耕劳动的理解和推崇。诗中的"迁海康"意味着苏辙离开封建城市,去到农村与农民一同努力,与他们共同体验艰辛的农耕生活。"少而躬耕,老复其真"表达了苏辙年轻时勤奋耕种,老年时又回归本真的态度。"乘流得坎,不问所因"则表明他像乘坐水流一样接受和享受农耕带来的收获,而不去过多追问背后的原因。最后,他表达了自己愿意将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其他人的心愿,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改善生活。
这首诗词既肯定了农耕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又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关怀和帮助的愿望。它通过简练而富有力量的语言,将农耕与生活的哲理相结合,给人以启迪和鼓舞。同时,这首诗词也展现了苏辙对乡村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责任感。
道了亦未了,言闲今且闲。从来无住处,此去向何山。片石树阴下,斜阳潭影间。请师留偈别,恐不到人寰。
获稻已空霜未落,秋风虽老雁犹迟。丹林黄叶斜阳外,绝胜春山暮雨时。
有客至铃下,自言身姓梅。仙人掌里使,黄帝鼎边来。竹影拂棋局,荷香随酒杯。池前堪醉卧,待月未须回。
春意枝间忽暗惊,乘风作阵去纵横。苍苔可忍欺香骨,粉蝶无端乱舞英。有恨应羞霜月照,锺情犹赖晚风轻。梦回一夜频搔首,肠断空阶骤雨声。
君不见潞州别驾眼如电,左手挂弓横撚箭。又不见雪中骑驴孟浩然,皱眉吟诗肩耸山。饥寒富贵两安在,空有遗像留人间。此身常拟同外物,浮云变化无踪迹。问君何苦写我真,君言好之聊自适。黄冠野服山家容,意欲置我山岩中。勋名将相今何限,往写褒公与鄂公。
来访秋花本为诗,酒杯徵逐负幽期。山中圣出明书记,还了清游一段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