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拾于川,搜捕于陆。
俯鞠妇子,仰荐昭穆。
闽乘其偷,载耒逐逐。
计无百年,谋止信宿。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是苏辙在宋代所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掇拾于川,搜捕于陆。
俯鞠妇子,仰荐昭穆。
闽乘其偷,载耒逐逐。
计无百年,谋止信宿。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农耕劳动的赞美和劝诫。诗中提到了在田间地头,农民们辛勤地耕种和收获的情景,以及他们将丰收的结果奉献给昭穆(指祖先)的虔诚之情。诗人通过描述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对未来的谋划,表达了农耕劳动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要坚持劳作,为了百姓的福祉和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耕劳动的场景。诗中的“掇拾于川,搜捕于陆”形象地描述了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以及他们辛勤努力地劳作的决心。同时,诗中提到的“俯鞠妇子,仰荐昭穆”表达了农民们对于丰收的喜悦和对祖先的敬仰,体现了一种传统的文化情感。
在最后两句诗中,“闽乘其偷,载耒逐逐。计无百年,谋止信宿。”表达了农民们对于未来的谋划和长远计划。诗人通过这种对未来的思考,强调了农耕劳动的重要性,并呼吁人们要持之以恒,为了长久的福祉而努力。整首诗词通过对农耕劳动的描绘和劝诫,展示了农民的勤劳和智慧,弘扬了劳动精神和家国情怀。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传递了对农耕劳动的讴歌和劝诫,表达了对农民的赞美和对国家繁荣的期待,具有浓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特色。
石窌恩荣重,金吾车骑盛。将朝每赠言,入室还相敬。叠鼓秋城动,悬旌寒日映。不言长不归,环佩犹将听。
纤钩时得小溪鱼,饱卧花阴兴有余。自是鼠嫌贫不到,莫惭尸素在吾庐。
圣朝文物古难过,何事寒门宠遇多。父向石渠新拜职,子从金殿又登科。须教枚马暂踪迹,堪笑巢由隐薜萝。报国报君何所有,一心待欲枕长戈。
上林寒早,仙仗转郊圻。笳鼓入云悲。逶迤辇路过西池。楼阁锁参差。都人瞻望意如疑。犹想翠华归。玉京传信杳无期。空掩赭黄衣。
长怀禁御宴嬉年,帐殿深沉望碧莲。秦地河流疑象汉,上林宫缭欲扪天。恩盃兰末流霞溢,跸道梧阴綷羽鲜。紫陌暮归人籍籍,汗帷挥雨杏粘鞯。
贤哉段忠烈,振迹自邠宁。动必怀刚毅,何尝废典刑。英规方贯古,乐石谅难铭。密议初如用,艰危岂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