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风期恶,迟回一水滨。
村旗呈酒圣,庙鼓赛河神。
跃鲤曾惊网,饥乌不避人。
商工时借问,何处即通津。
蔡襄(一○一二~一○六七),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爲西京留守推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进直史馆,兼修起居注。次年,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皇祐四年(一○五二),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流内铨。至和元年(一○五四),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三年,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泉州。嘉祐五年(一○六○),召爲翰林学士、三司使。英宗即位,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六。孝宗干道中,赐謚忠惠。有《蔡忠惠集》。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五《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二○有传。 蔡襄诗九卷,以明万历四十三年陈一元校,朱谋玮、李克家重校《蔡忠惠集》四十卷本爲底本(藏上海图书馆),校以明万历四十四年蔡善继双瓮斋刻《宋蔡忠惠文集》三十六卷本(简称蔡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天启二年丁启濬、顔继祖等刻《蔡忠惠诗集全编》二卷本(简称诗集,藏上海图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端明集》四十卷本(简称四库本),近人朱翼庵影印《宋蔡忠惠公自书诗真迹》(简称手迹)。集外诗另编一卷。集中卷七《度南涧》“隠隠飞桥隔野烟”,《入天竺山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十二日晚》“欲寻轩槛倒清尊”,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爲张旭诗,《蔡忠惠诗集》有注,以爲洪迈误收,今仍保留原状。
《洪泽阻风》是宋代诗人蔡襄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今日风期恶,迟回一水滨。
村旗呈酒圣,庙鼓赛河神。
跃鲤曾惊网,饥乌不避人。
商工时借问,何处即通津。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洪泽湖畔一幅风景图。蔡襄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在洪泽湖边的所见所感,以及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赞美之情。
赏析:
诗的第一句“今日风期恶,迟回一水滨”描述了当时风势狂暴,蔡襄迟迟无法返回洪泽湖边。这一句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作者个人的遭遇,为后文的描写奠定了基调。
诗的第二句“村旗呈酒圣,庙鼓赛河神”展现了洪泽湖畔的人文景观。村中的旗帜上展示着酒神的形象,庙中的鼓声仿佛在为河神举行比赛。这句描写了当地传统文化的氛围,表现了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庆典的热闹场景。
诗的第三句“跃鲤曾惊网,饥乌不避人”描绘了洪泽湖中的动物世界。跳跃的鲤鱼曾经惊动了渔网,饥饿的乌鸦却不畏惧人类的存在。作者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传达了动物们顽强生存的精神,以及它们与人类之间的互动。
诗的最后一句“商工时借问,何处即通津”表达了商人和工匠们常常来到洪泽湖畔,询问通往何处的路。这句诗将自然景观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突显了洪泽湖作为交通要道的重要性。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情感的语言,展示了洪泽湖的壮丽和丰富多彩的一面。同时,诗中蕴含了对自然、神灵和人类生活的思考,反映了蔡襄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关注。
癃疲安问起沉痾,天柱摧倾唤奈何。远去曾逢龙种泣,德衰犹接凤兮歌。典坟堆案元精合,海水添潮老泪多。稍欲从公恭睡味,一毡番市恋盘阿。
不忍骤开还骤落,殷勤含蕊待君来。
莺老花残,春事已过。明眼衲僧,多是蹉过。楝花信风,不肯放过。万户千门,一时俱过。筑著磕著,是谁之过。转换不得,也要验过。
别袂无多日,愁肠已屡回。未便新舍稳,先喜故人来。忧国空千虑,忘怀但一杯。相看情意好,归辔不须催。
妙手何人为写真。只难传处是精神。一枝占断洛城春。暮雨不堪巫峡梦,西风莫障瘐公尘。扁舟湖海要诗人。
一身兼抱百忧虞,忽忽如狂久废书。畴昔心期俱丧勇,此来腰疾更悉虚。久闻阳羡安家好,自度渊明与世疏。亦有未归沟壑日,会应相近置田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