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来何晚,经年见未频。
荐贤仍赌命,有道可辞贫。
徒弟三千子,声名四十春。
襄阳耆旧内,无复姓庞人。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胡士彦挽词二首》是陈师道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来到这个地方为何这般晚,
经过多年才见面频。
推荐贤才仍然赌上性命,
只要有道理就能拒绝贫穷。
徒弟三千子孙众多,
声名已有四十个春秋。
在襄阳的知己中,
再也找不到姓庞的人。
诗意:
《胡士彦挽词二首》描绘了一个人晚来到某个地方,经历了多年才得以频繁相见。他在推荐贤才的事情上冒着生命的危险,只要是有道理的,就不怕贫穷。他有很多徒弟和众多的声名,但在襄阳的知己中,再也找不到姓庞的人。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观察。诗中的主人公来到某个地方的时间晚了,经过多年才得以频繁相见,暗示了一种错过和遗憾。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推荐贤才的行为,表达了他对道义和正义的追求,愿意冒着生命的危险去保护正直和公正。诗中提到了主人公有很多徒弟和四十个春秋的声名,显示了他在学术和社会上的成就和影响力。最后一句描述了在襄阳的知己中再也找不到姓庞的人,可能是指作者与姓庞的友人之间的遗憾和失去联系的情感。
整首诗以简短的语句和押韵的形式,凝练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通过对人生的反思和对道义的追求,诗词传递了一种对时光流转和人际关系的思考,以及对贤才和友情的珍视。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作者对于社会和人生的关注和思考,呈现出一种深邃而含蓄的意境。
中州人物古独今,复见风流正始音。当日乘总持绣斧,他年化鹤度青林。谁知救世安民术,即是求仙访道心。鲸浪驾风吹未散,溪山何处独追寻。
相州昼锦堂厨酝,卫国淇川岸竹萌。二物烦君走分饷,时哉乘兴倒瑶觥。
著柳成新绿,吹花作故红。衰颜与华发,不敢怨春风。
流落逢知少,疏慵迕俗多。闷拈如意舞,狂叩唾壶歌。巴酒禁愁得,金丹奈老何!南窗好风月,聊复此婆娑。
老人身世两相遗,绿竹青松自蔽亏。已喜形骸今我有,枉将名字与人知。往还但许邻家父,问讯才通说法师。燕坐萧然便终日,客来不识我为谁。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