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波冷淡绝纤尘,满目云山是四邻。
一径草深人不到,竹床蒲扇养天真。
释智圆(九七六~一○二二),字无外,自号中庸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年八岁,受具于龙兴寺。二十一岁,传天台三观于源清法师(吴遵路《闲居编》序)。居杭州孤山玛瑙院,与处士林逋爲友(《咸淳临安志》卷七○)。真宗干兴元年卒,年四十七。謚号法慧(《武林高僧事略》)。有杂着,闲居编》五十一卷,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 智圆诗,存于《闲居编》卷三七至五一。《闲居编》无单本传世,惟见《续藏经》。今录诗十五卷,即以上海涵芬楼影印日本大正《续藏经》本爲底本。
诗词:《湖西杂感诗》
朝代:宋代
作者:释智圆
湖波冷淡绝纤尘,
满目云山是四邻。
一径草深人不到,
竹床蒲扇养天真。
中文译文:
湖水波浪冷静,几乎没有尘埃的痕迹,
四周满目皆是云和山,
一条小径草木葱茏,人迹罕至,
竹床、蒲扇滋养着纯真的心灵。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湖西的景色和作者的心境。湖水平静而清澈,没有丝毫的尘埃,周围是连绵不断的云雾和山峦。在这片幽静的景色中,一条小径被茂密的草木覆盖,很少有人走到这里来。作者以竹床和蒲扇作为象征,表达了追求心灵纯真和平静的愿望。
赏析:
《湖西杂感诗》通过对湖泊和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宋代佛教僧侣释智圆的清静心境。诗中的湖波冷淡,没有尘埃的痕迹,表现了作者对于宁静和纯净的向往。满目的云山象征着湖西的自然景观,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恢弘。一径草深人不到,表明这个地方很少有人来,与现代社会的喧嚣相比,更显得宁静与隐逸。而竹床和蒲扇则象征着简朴和宁静的生活方式,养护着作者内心的纯真和真诚。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湖西的景色和作者的心境,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象征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于宁静、纯净和心灵安宁的追求,展现了佛教文化中的清静与隐逸的理念。这首诗词给人以宁静、淡泊的感觉,让读者在喧嚣的世界中感受到一份宁静与纯净的美好。
东阁何郎,记当时,曾赏旧家红萼。彩笔赋诗,绿发簪花,多少少年行乐。自从惊觉扬州梦,芳心事、等闲忘却。断魂处,月明江上,路迷天角。老去才情顿薄。柰客里相逢,共伤漂泊。洗尽艳妆,留得遗钿,尚有暗香如昨。岁寒天远离杯短,匆匆去、孤怀难托。向花道,春来未应误约
谿山相似路人疑,众目祥观固易知。厚貌深情怀险阻,离朱子羽谩扬眉。
几阵杜鹃啼,却在那,杏花深处。小禽儿,唤得人归去,唤不得愁归去。 离别又春深,最恨也,多情飞絮。恨柳丝,系得离愁住,系不得离人住。
翡翠飞飞绕莲坞,一啄嘉鱼一鸣舞。莲茎触散莲叶欹,露滴珠光似还浦。虞人掠水轻浮弋,翡翠惊飞飞不息。直上层空翠影高,还向云间双比翼。弹射莫及弋不得,日暮虞人空叹息。
玉树朝日映,罗帐春风吹。拭泪攀杨柳,长条宛地垂。白花飞历乱,黄鸟思参差。妾自肝肠断,傍人那得知。
微官便有简书畏,贫舍非无水菽欢。插架签存先世旧,堆床笏美一时观。远书且问平安好,前哲曾嗟嗣守难。了却台参早怀檄,暂归亦可小团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