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槛横栏百实装,春风容冶看人狂。
孤松瘦柏无颜色,只有青青待雪霜。
夏竦(九八五~一○五一),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初以父荫爲润州丹阳县主簿,后举贤良方正,通判台州。召直集贤院,编修国史,迁右正言。仁宗初迁知制诰,爲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襄州。歷知黄、邓、寿、安、洪、颍、青等州及永兴军。庆历七年(一○四七)爲宰相,旋改枢密吏,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徙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皇祐三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年六十七。謚文庄(《东都事略》卷五四)。《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夏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庄集》爲底本,参校清张杰过录、孔继涵跋本(简称孔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干隆翰林院抄本(简称院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及《史记》、《三国志》、《天臺续集》等书。另从《天台续集》、《宋诗略》等书辑得集外诗六首,附于卷末。
《花槛》是夏竦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曲槛横栏百实装,
春风容冶看人狂。
孤松瘦柏无颜色,
只有青青待雪霜。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花槛的景象。花槛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盆栽,春风吹拂下,花槛显得格外繁盛美丽。孤零零的松树和瘦弱的柏树没有了生机,它们失去了原本的翠绿色,只有青青的颜色等待雪和霜的降临。
赏析:
《花槛》这首诗通过对花槛景象的描绘,表达了春天的繁荣和生命的脆弱。诗中的花槛装饰了许多盆栽,形成了百花争艳的景象,这给人带来了喜悦和愉悦的感受。春风吹拂下,花槛更显得热闹和狂放,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春天的魅力。然而,诗中的孤松和瘦柏却失去了生机,它们的颜色不再鲜艳,只有青翠的颜色等待着雪和霜的覆盖。这种对比揭示了春天的繁荣与生命的虚幻和脆弱之间的关系。
整首诗以描绘花槛景象为主线,通过对花槛上的盆栽和孤松瘦柏的描写,展示了春天的繁华和人生的脆弱。作者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自然景物与人生相结合,表达了对繁荣的追求和对生命脆弱性的思考。这首诗抓住了春天变幻无常的特点,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展示了生命的美丽和脆弱。
陵阳乱山中,阴雺日夕发。晴光尚希见,况复求夜月。二年逢中秋,曾不识皎洁。烟云尔何事,常此作蓬勃。才令薄中明,已遣浓处没。群邪利幽暗,左右觉窸窣。清光若蒙蔽,谁为我磨指。庭下倚高株,露华沾鬓发。
少日蜚声竦白袍,暮年策足上青霄。功名略已追前辈,事业真堪托后凋。谏草半焚烟寂寂,琐窗一梦夜寥寥。古塘原上谁行路,只有哀笳引葬箫。
天公水墨自奇绝,瘦竹枯松写残月。梦回疏影在东窗,惊怪霜枝连夜发。生成变坏一弹指,乃知造物初无物。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龙眠居士本诗人,能使龙池飞霹雳。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龙眠胸中有千驷,不独画肉兼画骨。但当与作少陵诗,或自与君拈秃笔。
大江西面小溪斜,入竹穿松似若耶。两岸严风吹玉树,一滩明月晒银砂。因寻野渡逢渔舍,更泊前湾上酒家。去去不知归路远,棹声烟里独呕哑。
无那诗愁着莫人,风颠雨急更昏昏。登临无地可散策,剥啄阿谁来扣门。安得与渠呼玉酒,醉余同看落金盆。斋厨索寞如悬罄,惭愧酸寒遣一尊。
诸公来此欲凭阑,秃树粘云溼不乾。小燕正嫌三月雨,老莺又受一春寒。楼头呼酒尽情饮,江上遇花随意看。莫怨人生有离别,人生到此别离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