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为黎民生父母,胜景直须尽寰宇。
岂同臣庶作园池,但隔墙篱分尔汝。
邓肃(一○九一~一一三二),初字至宏,改德恭(《默堂集》卷二○《郑德恭字序》),号栟榈,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师事李纲,入太学。徽宗宣和元年(一一一九)作诗讽谏花石纲,诏放归(《宋史》卷二二《徽宗四》)。钦宗嗣位,授鸿胪寺主簿。尝诣金营,留五十日而还。金人立张邦昌,奔赴南京。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守右正言(《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五),不三月凡抗二十疏。会李纲罢相,上疏争之,忤执政,送吏部。绍兴元年(一一三一)主管江州太平观。二年,避寇福唐,以疾卒,年四十二(明万历《栟榈先生文集》附录《栟榈先生墓表》)。有《栟榈集》二十五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六卷)。《宋史》卷三七五有传。 邓肃诗,以明正德罗珊刻《栟榈先生文集》(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刻本(十二卷、附录一卷,残存卷一至七以及附录,简称万历本,藏北京图书馆)、清道光刻本(简称道光本,藏北京图书馆)以及《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五一《栟榈诗集》(简称诗集),并酌校清曹琰抄本(简称曹抄,藏北京图书馆)等。底本文字漫漶处,则径据万历本补足。
《花石诗十一章》是宋代邓肃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花石园为背景,表达了天地造化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亲密联系。
诗词的中文译文:
天是黎民的养育之父母,
壮丽景色应展现无边无际。
并非只有臣民能够创造园池,
只是有墙篱将我们隔离开来。
诗意和赏析:
《花石诗十一章》通过对花石园的描绘,表达了天地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诗中将天比作黎民的父母,暗喻天地之间的亲密关系,强调了人们对天地的依赖和感恩之情。
诗词以壮丽景色的描绘开篇,通过"胜景直须尽寰宇"的表达,展现了花石园的美丽和广袤无垠的景象,暗示了天地造化的无穷奇妙。
接着,诗人通过"岂同臣庶作园池"的表达,提醒人们并非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享受到园林的乐趣,每个人都有创造美丽环境的能力。然而,"但隔墙篱分尔汝"的描写点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界限和隔阂,以及无法完全融入自然的现实。这种隔离的存在使得人们无法真正与自然融合,不能完全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天地造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通过花石园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天地之间亲密联系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人们与自然之间的隔阂和无法完全融入自然的现实。这首诗词以其深邃的诗意和意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甲兵十万据胸中,未预铭钟画阁功。闲寄秃毫吐奇气,墨痕犹欲湿鸿蒙。
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何山赏春茗,何处弄春泉。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
误上蓬山亦已叨,所悲故里隔胥涛。还家未失屠羊业,报国元无汗马劳。载笔敢言宗史汉,闭门犹得读庄骚。小儿愿与翁偕隐,正恐声名未易逃。
耿耿抱私戚,寥寥独掩扉。临觞自不饮,况与故人违。故人方琢磨,瑰朗代所稀。宪礼更右职,文翰洒天机。聿来自东山,群彦仰馀辉。谈笑取高第,绾绶即言归。洛都游燕地,千里及芳菲。今朝章台别,杨柳亦依依。云霞未改色,山川犹夕晖。忽复不相见,心思乱霏霏。
灵雨应时至,四野生新泉。眢井久废汲,湛湛成深渊。老农喜欲舞,田苗绿如烟。桔槔挂屋梁,坦腹清昼眠。
故国归无路,深居懒问津。莫嗟今岁病,还守去年贫。御冷休嫌絮,开怀但饮醇。东风到梅柳,枯木自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