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一床室,先生三径园。
非无饭满钵,亦有酒盈樽。
不起华边坐,常开柳际门。
漫知谈实相,欲辩已忘言。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怀古二首》
中文译文:
长者一床室,
先生三径园。
非无饭满钵,
亦有酒盈樽。
不起华边坐,
常开柳际门。
漫知谈实相,
欲辩已忘言。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它描绘了一位长者和一位学者的生活,通过对他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态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诗的开头描述了长者的居室,暗示着岁月的流逝和人们逐渐衰老的现象。长者的住所只有一床房间,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作者对朴素生活的推崇。接着,描述了学者的三条小径围绕的花园,显示了学者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追求。
下一句中提到长者的饮食,虽然没有贫困到没有饭吃,但也只是饭菜填满钵而已。而学者则有酒满满的酒樽,这里用饮食的对比,暗示了学者在物质上的丰裕。
接着诗中描述长者不愿意在华丽的边坐,而喜欢常开柳树丛中的门。这表明长者不追求名利和虚荣,而更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美。最后两句"漫知谈实相,欲辩已忘言"表达了作者对人们过度言谈和争辩的批评,认为实际行动和实践更重要,而纷争和争辩已经变得无关紧要。
整首诗词通过对长者和学者生活状态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质朴、自然和实际行动的追求,以及对现实世界中虚浮和纷争的担忧。它表达了一种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提出了一种对于人们应该如何生活和为人处世的思考。
广行行实称才华,如节鸾和驭宝车。曾燕琼林天一幄,却吟玉蕊市三家。大篇追补唐诗阕,盛事常流鲁頖夸。别有冰姿延客住,白池腾种白莲花。
一时决讼憩棠阴,底事南人惜到今。德化及人仍及树,止缘当日本根深。
摇摇墙头花,浅深争灼灼。容冶不自持,飘扬成轻薄。只知朝为春风开,不知暮为春风落。人心爱春花喜,看花却嫌花结子。别愁常乱空中絮,年光付与东流水。今朝还是见花开,明日清阴满绿苔。寂寞流莺归去后,忍看落日上高台。
矮屋炎天不可居,高亭爽气亦元无。小风不被蝉餐却,合有些凉到老夫。
风流曼倩碧云仙,惯见儿嬉寿母前。莫讶科名后馀子,要教富贵出长年。鹅黄新酿香浮甕,雁翅横秋影接天。端的姮娥消息近,南坡丹桂已开先。
合处畴能证不疑,吾宗神秀岁寒姿。无书寄便今犹懒,说似应须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