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壖日没风卷沙,黄昏飞雪如落花。
孤舟有客寒不饮,欹枕关篷夜忆家。
雪飞篷底洒我额,篷隙虚明来晓色。
纸屏布被风飕飕,惊起开篷满船白。
船头雪重折黄芦,下有宿雁惊相呼。
天寒四野无行客,冻卧孤舟愁盗贼。
厌闻淮浪打船声,原上风号天正黑。
土膏已动春阳来,安得长风埽雾开。
豁然天外见白日,为君挂席凌清淮。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祐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復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淮壖》是一首宋代晁补之所作的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太阳落下淮壖沙被风卷起,
黄昏时飞舞的雪花如同落下的花瓣。
孤独的船上有位客人寒冷不饮酒,
倚靠着枕头,望着帆篷,在夜晚怀念家乡。
雪花飘落在篷底,洒在我的额头上,
篷子的缝隙透出虚明的黎明色彩。
纸屏和布被在寒风中呼呼作响,
突然惊动,打开篷子,船上满是白雪。
船头上积累的雪很重,压弯了黄色的芦苇,
下方传来过夜的雁鸣声,彼此惊醒。
天寒地冻,四野无行人,
我冻得躺在孤舟上,忧心盗贼的袭击。
讨厌听到淮水拍打船身的声音,
在原野上,风呼啸,天完全黑暗。
土地上的泥膏已经动了,春阳来临,
我希望能有一阵长风,吹散雾气。
突然间,我看见天空之外的白日,
为了你,我将席子挂在清澈的淮水上。
诗意:
《淮壖》描绘了一个寒冷孤独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坐在船上,回忆着家乡。夜晚的风雪和孤独的船行,使诗人感到寒冷和失落。诗中的雪花和风呼啸的声音,强调了孤独和艰难的环境。然而,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爱人的期待,使他保持着希望和温暖。
赏析:
《淮壖》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观描写,如太阳落下、风卷沙、飞舞的雪花等,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所处的环境和情感状态。诗中的船行和篷底的雪花,表现出诗人在漫长的夜晚中的孤独和无助。然而,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爱人的期待,使他保持着希望和温暖,这种对生活和未来的期待在朦胧的暗夜中显得格外珍贵。整首诗以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寒冷而坚韧的形象,揭示了人在困境中的坚持和对幸福的追求,给读者留下深刻而动人的印象。
檀槽一抹广陵春,定子初开睡脸新。却笑吃虚隋炀帝,破家亡国为何人。
人皆九日醉流霞,君汲山泉自煮茶。可是诗成无点俗,只应吟笔灿生花。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集今朝。
瘴雾三年恬不怪,反畏北风生体疥。朝来缩颈似寒鸦,焰火生薪聊一快。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悠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御园果子压枝繁。看看分摘无缘。团沙弄雪,劳心费手,不肯暂时圆。赛神旧愿心儿有,终了待、几时还。芍药梢头,红红白白,一种几千般。
书尝手校舆地图,上下千载铅黄朱。斯人魁磊岂假此,愿见克复东西都。胸中远略指诸掌,表里拄腹撑肠书。深知祸起取幽蓟,颇觉气王吞青徐。眼看僭伪忽亡灭,逆党未足劳诛锄。万方助顺事可卜,火运要是穹苍扶。兴衰拨乱戴真主,会扫氛祲开云衢。於今荆淮付诸将,控带川陕襟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