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淮千里群冰下,古岸枯槎黄苇枝。
忆得天津桥下见,五门春动雪消时。
张耒(一○五四~一一一四),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长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爲诗文服膺苏轼,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进士,授临淮主簿。元丰元年(一○七八),爲寿安尉。七年,迁咸平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太学录召试馆职,歷秘书丞、着作郎、史馆检讨。元祐末,擢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直龙图阁学士出知润州,未几,改宣州。绍圣三年(一○九六),管勾明道宫。四年,坐党籍落职,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一○九九),改监復州酒税。徽宗即位,起通判黄州,迁知兖州,召爲太常少卿,出知颍州、汝州。崇宁元年(一一○二),因党论復起,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五年,归淮阴。大观二年(一一○八)居陈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有《柯山集》五十卷(另有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张右史文集》六十卷,《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张耒诗,前二十五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柯山集》爲底本;第二十六卷至三十一卷以清光绪广东广雅书局重印武英殿聚珍版《柯山集》附录“拾遗”(陆心源辑)、“续拾遗”爲底本。参校明小草斋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草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吕无隠钞本《宛丘先生文集》(简称吕本,藏北京图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旧钞本《张右史文集》(简称丛刊本)、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田毓璠校勘重印粤本《柯山集》(简称田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三十二、三十三卷。
《淮上观冰下》是宋代诗人张耒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淮河上观察冰下景象的场景,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春天到来的期盼。
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寒淮千里群冰下,
古岸枯槎黄苇枝。
忆得天津桥下见,
五门春动雪消时。
诗词的意境主要围绕着淮河的冰上景观展开。第一句描绘了寒冷的淮河千里冰封的景象,冰面上覆盖着一片厚厚的冰层。第二句提到了古老的河岸,已经没有人和船只,只剩下干枯的木筏和黄色的苇枝。这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岁月的流逝和变迁。第三句表达了作者在天津桥下观察到这一景象的回忆,这里指的可能是作者曾经所在的地方。最后一句描述了五门春动,雪消之时,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给人带来希望和活力。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春天的期盼。冰封的淮河和古老的河岸暗示着岁月的变迁和人事的更迭,而回忆和对春天的期待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希望。整体上,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禅意和哲理。
之子幡然别,何人伴寂寥。相从非世道,独去是寒朝。目送孤帆远,魂随晓浪消。重来须定约,莫待隔江招。
叹息频年廪未高。新词空贺此丘遭。遥知醉帽时时落,见说吟鞭步步摇。干玉唾,秃锥毛。只今明月费招邀。最怜乌鹊南飞句,不解风流见二乔。
忆来时。灼灼上阶墀。勤勤叙别离。慊慊道相思。相看常不足。相见乃忘饥。
秋色共溪长,游人笑语凉。萍开天倒影,莲堕水流香。鱼罶和星漉,禽罝带雨张。从今摇桂棹,不必问潇湘。
心慕知音命自拘,画堂闻欲试吹竽。茂陵罢酒惭中圣,漳浦题诗怯大巫。鬐鬣几年伤在藻,羽毛终日羡栖梧。还愁旅棹空归去,枫叶荷花钓五湖。
世累为身累,闲忙不自由。殷勤辋川水,何事出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