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还书室》

净室归来自冷冰,矜持笔砚更非能。
假令一笑人间事,大似当年碧眼僧。

作者介绍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作品评述

《还书室》是宋代文人李新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净室归来的场景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书房中归还书籍的情景。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净室归来自冷冰,
矜持笔砚更非能。
假令一笑人间事,
大似当年碧眼僧。

诗意:
这首诗以作者回到安静的书房,归还书籍的情景为主题。净室归来的意象表达了一种回归宁静的感觉。诗人自我调侃地说自己虽然端庄自持,但并不具备能够写出动人人间事的能力。最后两句通过比喻,将作者自己的情态与当年的碧眼僧相对照,展现出一种自我嘲讽和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明确的意象描绘了作者归还书籍的场景,通过对自己的描述和对过去的回忆,表达了一种对安静、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怀念之情。

首句“净室归来自冷冰”通过“净室归来”一词,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安静的书房中。冷冰的形容词形象地描绘了书房的清冷氛围,与归来的动作相呼应,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感觉。

第二句“矜持笔砚更非能”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写作能力的自我怀疑和自嘲。矜持一词暗示了作者对自己的保守和拘谨,而“笔砚”则象征着写作的工具,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自我质疑的情绪。

最后两句“假令一笑人间事,大似当年碧眼僧”,通过对比作者自己与碧眼僧的形象,展现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自身的自嘲。碧眼僧被用来代表过去的时光和某种理想化的形象,而作者则通过“假令一笑人间事”的表达,暗示自己无法达到碧眼僧那样的开朗和豁达,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回到书房归还书籍的情景,通过自我调侃和对过去的向往,表达了对安静、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 《措鱼儿(五羊郡圃筑壮猷堂落成)》

    绕西园、粉笼千雉,镜池屏石天造。主人意匠工收拾,华屋落成闻早。输奂巧。望缥缈、五云深处移蓬岛。油幢羽葆。指貔虎长驱,鲸鲲网取,电走捷旗报。铙吹发,回庑连屯饮犒。海山波静烟扫。纶巾萧散环珠履,春满绿杨芳草。人境好。是握穗五翁,福地无尘到。芝书在道。便整顿乾坤

  • 《上已日学诸同舍饮王都尉园》

    冠苔郁相依,名园花未稀。游丝萦复展,狂絮堕还飞。积弩遗风陋,兰亭旧俗微。何如咏沂水,春服舞雩归。

  • 《淳熙三年发皇后册宝十三首》

    赫赫惟皇,如日之光。肃肃惟后,如月之常。礼行一时,明照无疆。天子莅止,畴敢不庄。

  • 《彦博许见过不至》

    高轩数许过三径,日云暮矣殊未来。汤熨病人狂欲走,戏作冷语成优俳。欻思官池颇空闃,况有水花明晚色。人间虺虺方蚊雷,植杖裴回须月出。

  • 《兴州新开古东池》

    山绕兴州万叠青,池开近郭百泉并。昔年种柳人安在,累岁开花藕自生。波暖跳鱼闻乐喜,人来野鸭望船鸣。西还过此须终日,为问使君行未行。

  • 《山居杂诗九十首》

    侵晨盥栉起,爽气随凉飚。曳杖踏露草,不觉路已遥。水清出沙嘴,烟白横山腰。致爽列群岫,不待西山招。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