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城上日,秋至少光辉。
积阴欲滔天,况乃草木微。
黄菊有至性,孤芳犯群威。
采采霜露闲,亦足慰朝饥。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黄菊有至性》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团团城上日,秋至少光辉。
积阴欲滔天,况乃草木微。
黄菊有至性,孤芳犯群威。
采采霜露闲,亦足慰朝饥。
【中文译文】
城上的太阳圆圆地升起,秋天的光辉稍显稀少。
浓云压得几乎要遮天蔽日,更何况是那些微小的草木。
黄菊具有顽强的品性,独自散发着芬芳,勇闯群芳的威势。
摘取着那沾满霜露的黄菊,也足以满足早晨的饥饿。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王安石的作品,以黄菊为主题,通过对黄菊的描绘展示了其坚韧不拔的品性和独特的美丽。
首句描述了城上的太阳升起,秋天的光辉并不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明亮。接下来的两句以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浓云压顶的景象,暗示了困境和压抑的氛围。草木微小,更易受到这种阴霾的影响。
然而,接下来的两句中出现了黄菊,它被赋予了“至性”的特质。这里的“至性”指的是其坚强的品性和顽强的生命力。黄菊与其他花卉形成鲜明对比,它孤芳独放,不畏困境和艰难,勇敢地散发出自己的芬芳。黄菊的美丽和品性超越了其他花卉,犯了群芳之威。
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将黄菊采摘下来,用来解饥的心情。这里的“采采霜露闲”意味着采摘黄菊的时候,霜露已经消散,黄菊的花朵已经饱满,可供采摘。作者通过描述采摘黄菊来寓意人们在困境中寻找生活的希望和慰藉。
整首诗通过对黄菊的描绘,展示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美丽,同时也寓意了人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勇敢面对的品质。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主题,赋予了黄菊以象征意义,使读者在赏析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和力量。
就荒山竹重抽笋,新种池荷晚著花。意象全然似村落,又添茅屋两三家。
绳床竹簟曲屏风,野水遥山雾雨蒙。长有滩头钓鱼叟,伴人闲卧寂寥中。
疏梅月下歌金缕,忆共文君语。更谁情浅似春风,—夜满枝新绿、替残红。蘋香已有莲开信,两桨佳期近。采莲时节定来无,醉后满身花影、倩人扶。
红芳紫萼怯春寒,蓓蕾粘枝密作团。记得观灯凤楼上,百条银烛泪阑干。
百年如梦竟何成,白发重来此地行。还似萧郎许玄度,再看庭石悟前生。
家住涛江东复东,渺然云浪接晴空。半生仕路崎岖里,十亩家山杳霭中。来往未成三径乐,笑谈还喜一樽同。强将俚语赓妍倡,曹郐端惭齿卫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