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迟迟转午阴,渐闻宫柳变鸣禽。
休呈金彩矜工巧,但阅图书鉴古今。
苏颂(一○二○~一一○一),字子容,本泉州同安(今属福建)人,以父绅葬润州丹阳(今属江苏)而徙居,遂占籍丹阳。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王捷南《福建通志稿·苏颂传》)。皇祐五年(一○五三),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四年(一○五九),迁集贤校理,充编定馆阁书籍官。六年,出知颍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三司度支判官。四年,出爲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擢知制诰。二年,因奏事不当免。四年,出知婺州,移亳州。七年,授秘书监、知银臺司,未几,出知应天府、杭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权知开封府,坐治狱事贬知濠州,改沧州。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诏判吏部,寻充实录馆修撰兼侍读。四年,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除右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丞。七年,拜左光禄大夫、守尚书右僕射兼中书侍郎。八年,罢爲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復知扬州。绍圣四年(一○九七),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八十二。有《苏魏公文集》七十二卷(其中诗十四卷),由其子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编成,流传至今。事见本集卷五《感事述怀诗》自注、《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宋曾肇撰《苏丞相颂墓志铭》。《宋史》卷三四○有传。 苏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苏魏公文集》爲底本,校以丁丙八千卷楼本(简称丁本,藏南京图书馆)、清道光间孙苏廷玉刻本(简称道光本)、北京图书馆藏清钞本(简称钞本)等。丁本较底本多四首诗,依原次编入集中。底本卷二八中的乐章、春帖子、口号及新辑集外诗一首,编爲第十五卷。
《皇太后合春帖子六首》是苏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皇太后合春时的景象和心境。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花影迟迟转午阴,
渐闻宫柳变鸣禽。
休呈金彩矜工巧,
但阅图书鉴古今。
诗词通过描绘花影转向午后的阴影,表达了时光的流转和季节的变迁。在这个场景中,诗人逐渐听到宫中柳树传来了鸣禽的声音,这暗示着春天的到来。诗人以此来描绘皇太后合春的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心境和写作的目的。诗人表示,不必向皇太后展示金色和华丽的工艺品,而是只需阅读图书和研究历史,就能了解古今的兴衰和变迁。这种观点反映了苏颂对于文化知识的重视和对历史的思考。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景物的描绘表达了时光流转和季节变迁的主题,并以此为基础展示了诗人对于知识和历史的追求。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景物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于春天和知识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功利和虚华的抵制。
少豪曾挟一筇游,晚似庞公怕入州。橡栗尚烦天赋粟,茅柴如以水浇愁。何妨范史书钩党,不愿欧碑说解仇。自古放臣多感慨,吾评哀郢胜悲秋。
渔翁家在何许,惯宿芦花不归。昨夜江村欲雪,百钱买得蓑衣。
金鱼院外即通津,转粟千艘压水滨。年少女墙随意望,缝衣恰对柁楼人。
几程便要买归舟,身在延平已倦游。但有菜羹供祭礼,人生何必到融州。
无力不任为走役,有文安敢滞清平。从来若把耕桑定,免恃雕虫误此生。
进无以顯於时,退不能隐於酒。事刀筆不如小吏,把锄犁不如健婦。或问陈子何取而肖其像,曰是翁也。腹容王導辈数百,胸吞雲梦者八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