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非平昔,贤豪弃此时。
新阡长宿草,行路拜丰碑。
惠术遐方记,嘉猷信史知。
悲凉哭坟客,不为受恩私。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惠穆吕公挽词二首》是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风俗非平昔,
贤豪弃此时。
新阡长宿草,
行路拜丰碑。
惠术遐方记,
嘉猷信史知。
悲凉哭坟客,
不为受恩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苏辙为挽悼吕公(吕洞宾)而作的二首词。诗词以叙述的方式表达了对吕公的敬仰和悼念之情。
首联描述了时代的变迁,风俗不同于往昔,贤达的人物却放弃了现在这个时代。这里可以理解为苏辙对吕公的称赞,认为吕公不受时代风俗的影响,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次联描绘了吕公的墓地,新修的阡陌(指墓地)长满了野草,苏辙在行走的路上向吕公的坟墓行礼。这里表达了苏辙对吕公墓地的敬重和对吕公精神的追思。
再联中,苏辙提到了吕公的惠术(即吕洞宾的方术和道德教诲),他的嘉猷(指吕公的德行和事迹)在遥远的地方也被人所记载。这表明吕公的影响力和声望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末联表达了苏辙对于吕公逝世的悲凉之情,他为吕公的坟墓哭泣,但这并不是出于私人的感恩之情,而是出于对吕公为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的敬仰和悼念。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辙对吕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也传达了对吕公为社会所做的贡献的肯定和赞美。诗词情感真挚,文字简练,展现了苏辙对吕公的高度评价和对道德伦理的关注。
十日广陵城里住,听君花下抚金徽。新声指上怀中纸,莫怪潜偷数曲归。
西湖南北旧游空。谁料一尊同。回首四年间事,浑如飞絮濛濛。林花谢了,明年春到。依旧芳容。惟有朱颜绿鬓,暗随流水常东。
牛斗东边窄,三吴西角深。山能醒客酒,江会冷人心。
三十年前,曾向此、舞风歌月。今依旧、江山如画,鬓须如雪。故友冥鸿随净社,旧时秋蚓横尘壁。赖庐峰、对我眼偏青,曾相识。开岫幌,携山屐。泉泻布,星飞石。为收帆舣棹,小留终日。休问重湖吹碧浪,且同五老浮琼液。待明朝、鹢首向东飞,清风力。
记红颜日、向瑶阶,得俊饮、散蓬壶。绣鞍纵骄马,故坠鞭柳径,缓辔花衢。斗帐兰釭曲,曾是振、声名上都。醉倒旗亭,更深未归,笑倩人扶。光阴到今二纪,算难寻前好,懒访仙居。近来似闻道,向雾关云洞,自乐清虚。月帔与星冠,不念我、华颠皓须。纵教重有相逢,似得旧时无。
恰好轩窗傍竹开,绝胜舞榭与歌台。枞枞甲刃丈夫立,弹压炎威不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