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传佳句到深林,总是铿金戛玉音。
长恨古人今不见,由来今古一般心。
陈宓(一一七一~一二三○),字师復,学者称復斋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俊卿子。少及登朱熹之门,长从黄榦学。以父荫入仕。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调监南安盐税(本集《丁巳选调》)。歷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安溪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六)。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九年,因建言忤史弥远,出知南康军。任满,改知南剑州,创延平书院。十七年,命知漳州,闻宁宗卒,乞致仕。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起提点广东刑狱,未上,主管崇禧观。绍定三年卒,年六十。追赠直龙图阁。有《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等。事见清干隆《福建通志》卷四四,《宋史》卷四○八有传。 陈宓诗,以清抄《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底本形式尚整饬,但错漏极多,除少量酌校有关书引录,大量明显形误字、别体字径改;涉及文义的误字,改后加校;部分无法确定的错漏,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回吴信可谢寄唐人诗》是宋代陈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忽然传来佳句深入林间,
总是那铮铮的金铁之音。
长久以来,我们惋惜古人不再相见,
因为古往今来的心境总是相通。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陈宓对古人的思念和对诗词传承的思考。作者说到突然听到佳句深入林间,这些佳句如铮铮的金铁之音,引起了他的共鸣。他感叹古人的存在,但也感到遗憾的是,古人已经不再与我们相见。然而,作者认为古往今来的人们的心境是相通的,他们对美、对诗意的追求是一脉相承的。
赏析:
陈宓在这首诗词中以寥寥数语表达了他对古人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他通过描绘佳句深入林间的情景,以及铿锵有力的音响描写,展示了对古人才华的赞美和对古代文化的敬畏之情。他认为虽然古人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美和人生的感悟是相通的,因此我们可以从古人的作品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对古人的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对诗意传承的呼唤。它引发读者对古代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的思考,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美、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
豫动三灵赞,时巡四海威。陕关凌曙出,平路半春归。霍镇迎云罕,汾河送羽旂。山南柳半密,谷北草全稀。迟日宜华盖,和风入袷衣。上林千里近,应见百花飞。
锦告侈脂封,煌煌家宝。偕老之人已华皓。绿云拥鬓,更没一根入老。但从和晬看,年堪考。叶是松苗,松为叶脑。禀得松神大都好。人人戴白,独我青青常保。只将平易处,为蓬岛。
六出台成一寸心,银盘里许贮金簪。月中不著蝇点璧。春过翻疑蝶满林。陆地水光山院静,炎天冰片石坛深。杨州只说琼花好,漠漠风水何处寻。
元日家童催蚤起,起搔冷发惜残眠。未将柏叶簪新岁,且与梅花叙隔年。甥侄拜多身老矣,亲朋来少屋萧然。人生智力难求处,惟有称觞阿母前。
白在东都元已薨,兰台凤阁少人登。冬瓜堰下逢张祜,牛屎堆边说我能。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