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之为灵,昭昭也。
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
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
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
惟麟也,不可知。
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
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
麟为圣人出也。
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
”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翻译
麟是象征灵异、祥瑞的动物,是显而易见的。在《诗经》中被歌颂过,在《春秋》中也有记载,传记百家之书也夹杂着记述。即使妇女儿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但是麟是野生动物,不被家庭所豢养,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不像马、牛、犬、猪、豺狼、麋鹿那样。既然这样,即使有麟,人们也不认识它是麟啊。
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犬猪豺狼麋鹿,我知道它们是犬猪豺狼麋鹿,只有麟没法认得。不认得,那么人们说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虽然这样,有麟出现,就必然有圣人在世谋政,麟是因为圣人才现形于世。圣人一定能认识麟。麟终究并非不祥之物啊。
又听说:麟之所以被称作麟,是按照德而不是按照外形。假若麟自行出现,而没有圣人在世能够认得,那么说它不吉祥也是合适的。
注释
①麟:麒麟(qí lín),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状如鹿,牛尾,狼额,马蹄,五彩腹。其性柔和,古人把它当作仁兽,作为吉祥的象征。
②灵:灵异,神奇之物。《礼记》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③昭昭:明白。
④《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周南·麟之趾》篇。
⑤《春秋》:本为周代史书的通称,到孔子根据鲁史材料修成一部《春秋》时,这才变为专名,就是六经之一的《春秋经》,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史记》所谓《春秋》,实指《左传》。《春秋》上有关于获麟的记载。其实在《荀子》、《大戴礼记》、《史记》、《汉书》等古籍中,都提及麟。
⑥祥:祥瑞。
⑦畜(xù):饲养。
⑧恒有:常出现。
⑨类:相似。
⑩麋(mí):也叫“驼鹿”或“犴(hān)”。
⑪然则:既然如此。
⑫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
⑬果:确实,果然。
《获麟解》中作者以麟设喻,说明了自己的为人及出仕的时机和意图,感慨卓有才识之士不为封建统治者所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一腔怨愤。
据《春秋》和《左传》所写: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钮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麟。即麒麟,古人以之作为象征仁人和吉祥的动物。麒麟历来被人们视作祥兽,而作者却另辟蹊径,认为其长相奇特,也可“谓之不详”。他认为麒麟之所以被视作吉祥的象征,是因为出现在圣人在位的时候;如果它出现时没有圣人在位,那么就可以说它是不祥之物。
韩愈抓住“祥”与“不祥”、“知”与“不知”这两对对立的字眼作眼目,在行文过程中通过这两对词语的转换,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鸣,表现了自我的自怜自重而又自怨自艾的意绪。细咀此文,方能在含蓄与委婉的笔调中看到悲愤。作者意在说明如果没有圣人当道,即便出现了像麒麟一般罕见的杰出人才,恐怕也只能孤愤一世,自怨自艾。作者以麒麟自喻,说明了自己的品行和出仕的意图,感慨卓有才学之士不为封建的统治者所重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怨愤。
作者由“祥”说入“不祥”,并以“不祥”立论,强调麒麟作为灵兽具有的象征意义远大于本身,做足文章,反复辩论,乃有其寄托。作者抒发怀才不遇。不为圣主所知,才是文章的真意。文章短小,不满二百字,而抑扬开合,变化转折,似有长篇之势。
文章虽短,曲折甚多.层层转折,表意颇为含蓄委婉。几反几复之中。使论述的观点更为明确、深入。文章越短越曲折变化。
乃祖身兼将相祟,诸孙玉立有家风。此郎己复麈埃外,它日相期气类中。行己勤劝须自省,读书亹亹要新功。果能哮吼如狮子,一瓣香应嗣放翁。
东游谁见待,尽室寄长安。别后叶频落,去程山已寒。大河风色度,旷野烧烟残。匣有青铜镜,时将照鬓看。
百里临民自可怜,青云何必藉阶缘。家贫聊欲资三径,政简无非草太玄。处众忘怀均物我,程才不器任方员。江湖相望真堪喜,聚散悲欢尽偶然。
病餐毒药访良医,医使元餐药治之。病去药回滋味别,舌头具眼者方知。
范郎紫玉馀半圭,翻手作云雨雹随。龙蛇起陆孔翟飞,云收雨霁千首诗。
种豆耘锄,种禾沟甽。禾苗豆甲,狐榾兔翦。割鹄喂鹰,烹麟啖犬。鹰怕兔毫,犬被狐引。狐兔相须,鹰犬相尽。日暗天寒,禾稀豆损。鹰犬就烹,狐兔俱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