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遥望龙墀新得意,九天敕下多狂醉。
骅骝一百三十蹄,踏破蓬莱五云地。
物经千载出尘埃,从此便为天下瑞。
周匡物,字几本,漳州人。元和十一年进士及第,唐代诗人。仕至高州刺史。
周匡物,字几本。唐龙溪县人。曾在天城山之麓读书。“天城”,后改名“名第”,郡人称匡物为“名第先生”。
少时家贫力学,徒步上京赴考,途经钱塘江,因乏渡船费,久滞不前,遂于公馆题诗云:“万里茫茫天堑遥,秦皇底事不安桥?钱塘江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郡牧见之,乃罪津吏。自是舟子不敢收取举选人渡船钱。
周匡物未第时,已驰名闽诗坛。元和十一年(816年)中进士第四名,是自唐垂拱二年(686年)漳州建州后第一个进士。御试时作《学殖赋》及《莺出谷诗》,传诵一时。及第后,任雍州司户。元和十四年(819年)武宁节度使国公李塑荐为五行军参事,在任两年,后又任广东高州刺史。有政绩,祀名宦乡贤祠。
兄匡业,贞元八年(792年)以明经登第,贞元十一年乙亥(公元795年)登进士,知鄱阳县,和匡物齐名。匡物子汉杰,亦在元和十三年(818年)登进士。因此,天城山改叫名第山,又叫双第山,那一带地方总称“同第内”。解放后,龙海县在这里建农场、安置越南难侨命名“双第农场”,是今双第华侨农场所在地。
周匡物诗工于咏物,刻划尽致,有《周匡物诗集》。《古镜》等诗5首,收入宋人所撰《全唐诗话》。清修《全唐诗》并采录,《补遗》复录二首。明张燮在《清漳风俗考》中说:“唐垂拱时,玉钤建制,始得比于郡国;周、潘通籍,而后夫变稍知学矣!”周匡物苦学登第,先导之功不小。
《及第谣》
水国寒消春日长,
燕莺催促花枝忙。
风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
遥望龙墀新得意,
九天敕下多狂醉。
骅骝一百三十蹄,
踏破蓬莱五云地。
物经千载出尘埃,
从此便为天下瑞。
诗意:这首诗描绘了及第(考中进士)的喜悦和荣耀,通过以唐代周匡物自己的身世作为背景,展示了及第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作者通过描写春天的来临,水国的寒冷消散,燕莺的催促和花枝的忙碌,表达了及第的大喜事久久不终,如春天一般的长久。风吹落下金榜,就是及第的象征,而三十三人的名字香气四溢,展示了及第的荣耀和珍贵。望着龙墀上新得意的面容,九天下的诏令让人沉醉其中。而骏马踏破蓬莱的五云地则是对及第的赞扬和祝贺,显示了及第之后的荣华富贵和地位高尚。东西方物品的经历千载出尘埃,因及第而成为天下所瑞的象征。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唐代士人及第後的荣耀,表达了应得的喜悦和骄傲。通过描绘春天的到来、骏马踏破蓬莱的景象,将及第的喜悦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增强了诗中的欢愉感和庄严感。作者通过描绘及第的重要性和价值,表达了自己对及第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及第对于个人和家族的荣耀和尊严的意义。整首诗气势磅礴,用词豪放,韵律流畅,给人以豪迈的感觉,展现了当时士人对及第的追求和渴望。这首诗具有时代特色和鲜明的个人风格,是唐代及第题材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我昔向湘潭,故人贻我别。珍於锦鲸赠,未数绨袍脱。温如阳春曦,白似腊天雪。香收禅榻云,光映书斋月。政尔独眠佳,毋使恶卧裂。阴寒不内侵,和气无外泄。自从离乱来,袍{媪女换衤}罄攘夺。惟此寄僧房,与书俱不灭。我本生蠹鱼,自爱纸中裕。宛如蚕作茧,蛾吐眉眼出。夜来实肃
低鬟敛尽云欹侧,粉香都拭。生憎桂帐秋虫入,教郎轻擘。红藤细织暹罗席,方花盈尺。冷波一任鸳鸯拍,残梦无力。
自从删变雅,谁复许离骚。顾我知音少,逢君着眼高。江山成疾锢,笑语破愁牢。勿浪相镌切,姑从痒处搔。
身是江南儒家子,十五学经二十史。低回欲得圣贤心,浩荡更觅先儒旨。当时自谓才可重,岂料中年人不用。白头总得溪上田,手脚生疏不能种。
解带独裴回,秋风如水来。轩墀湿繁露,琴几拂轻埃。晨鸟犹在叶,夕虫馀□苔。苍然发高兴,相仰坐难陪。
古人若不死,吾亦何所悲。萧萧烟雨九原上,白杨青松葬者谁。贵贱同一尘,死生同一指。人生在世共如此,何异浮云与流水。短歌行,短歌无穷日已倾。邺宫梁苑徒有名,春草秋风伤我情。何为不学金仙侣,一悟空王无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