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息寂自生,寂生知则现。
知生寂自灭,了了唯真见。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偈二首》是宋代佛教僧人释正觉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妄息寂自生,
寂生知则现。
知生寂自灭,
了了唯真见。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禅宗思想中的一种觉悟状态。诗中通过对妄念、寂静和认知的关系进行探讨,揭示了真实的本质。
赏析:
这首诗词采用了简练而含蓄的语言表达,字字珠玑,意境深远。诗的开篇以“妄息寂自生”为句,表达了凡俗世界中的妄念不断涌现,但在寂静中妄念自然而然地产生。接着,“寂生知则现”一句强调了通过寂静的觉知,妄念得以显现。这里的“知”指的是清醒的觉知,通过觉知妄念才得以被认知和理解。
下半首的开头“知生寂自灭”揭示了当觉知生起时,妄念会自动地消失。这种觉知的产生和妄念的消亡形成了一种相互关联的关系。最后一句“了了唯真见”是诗词的精华所在。它表达了当觉知清晰纯净时,可以看到真实的本质,达到了对事物本质的彻底理解与认识。
整首诗词以简短而富有哲理的语句,揭示了禅宗修行中觉悟的境界。通过对妄念、寂静、觉知和真实的关系的探讨,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越表象的真实认知的境界。这首诗词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深邃的禅宗思想,鼓励人们超越表面的现象,通过深入的觉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真实的领悟。
苕花如云色如雪,万垅千溪看不绝。风吹日炙自鲜明,弃在空云谁爱悦。遭逢偶入山入手,缚作蓬菘扫尘帚。髯疏发落已萧然,时对西风一回首。人间贵贱不须论,此物古来从至尊。犹胜长抛霜露裹,秋虫野燐愁枯根。
十年历遍人间事,却绕新花认故丛。南北此身知几日,山川长在泪痕中。
杜宇真吾交,劝去恨不速。忠告输肝肺,厚意均骨肉。陋哉鹧鸪语,揣我贫念禄。竹鸡更鄙浅,泥淖忧车轴。秋风严濑清,春雨戴溪绿。行矣勿复疑,照影巾一幅。
蒙园傲吏御风仙,聊以卮言后世传。小大升潜同此地,智愚工拙岂其天。众途适正何劳问,一理观心本自然。从此二经束高阁,为君终夕读名篇。
无处著春光。天上飞来诏十行。父老欢呼童稚舞,前江。千载周家孝义乡。草木尽芬芳。更觉溪头水也香。我道乌头门侧畔,诸郎。准备他年尽锦堂。
家声曾与金张辈,官署去居何宋间。起得高斋临静曲,种成奇树学他山。鸳鸾终日同醒醉,萝薜常时共往还。贱子今朝独南去,不堪回首望清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