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寄国清处谦》

三江风浪隔天台,想见当时赋咏才。
近有高僧飞锡去,更无余事出山来。
猿猱历历窥香火,日月纷纷付劫灰。
我欲相期谈实相,东林何必谢刘雷。

作者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作品评述

诗词:《寄国清处谦》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中文译文:
三江风浪隔天台,
想见当时赋咏才。
近有高僧飞锡去,
更无余事出山来。
猿猱历历窥香火,
日月纷纷付劫灰。
我欲相期谈实相,
东林何必谢刘雷。

诗意和赏析:
《寄国清处谦》是王安石的一首诗,表达了对过去文人才子的思念和对现实的反思。

诗中提到了"三江",指的是长江、汉江和涌江,暗示了作者和他们之间的距离,并以此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变迁。

作者表示他渴望能够见到当时那些有才华的文人,并向他们请教学习。然而,近来有一位高僧飞锡离去,意味着禅宗的高僧离开了山林,进入尘世,这让作者感到惋惜和困惑。

接着,诗中提到了猿猴窥视着香火,日月的光芒也被灰尘所掩盖。这些形象暗示了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与有相同理念的人相聚,互相交流心得,谈论真实的境界。东林指的是佛教的宗派,刘雷是当时一位知名的佛教高僧,作者希望与他交流,表达出对宗教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整首诗以清新的意境、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才子的怀念,对现实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展现出王安石独特的感悟和情感。

  • 《颂古十首》

    恰好被人借去了,莫言邻舍不通容。团圞无缝难安笔,只抹烟云一两重。

  • 《书病》

    暮年虽病不甚剧,啜药噉粥犹自力。今年七月风眩作,儿子在前不能识。杯中药冷呼不醒,全家相顾无人色。昏昏但思向壁卧,虫臂鼠肝宁暇恤。医巫技殚欲歛手,天高鬼恶吁莫测!偶然得活出望外,扶杖下床犹屡踣。读书心在目力短,袖手坚坐到窗黑。无功禄食四十年,叹息此责何由塞?

  • 《粉蝶儿慢》

    宿雾藏春,余寒带雨,占得群芳开晚。艳初弄秀倚东风娇懒。隔叶黄鹂传好音,唤入深丛中探。数枝新,比昨朝、又早红稀香浅。眷恋。重来倚槛。当韶华、未可轻辜双眼。赏心随分乐,有清尊檀板。每岁嬉游能几日,莫使一声歌欠。忍因循、片花飞、又成春减。

  • 《题颜景彝八窗玲珑》

    吾闻开十牖,不及一户明。泰宇有天光,八荒尽夷庚。

  •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端正好》

    野禽林栖啾唧语。闲庭院、残阳将暮。兰堂静悄珠帘窣。想玉人、归何处。喜鹊几回薄无据。愁都在、双眉头聚。凄凉方感孤鸳侣。对夜永、成愁绪。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