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颜去似朔风惊,白发多於野草生。
挟策读书空有得,求田问舍转无成。
解鞍乌石冈边坐,携手辛夷树下行。
今日追思真乐事,黄尘深处走鸡鸣。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寄黄吉甫》
朱颜去似朔风惊,
白发多於野草生。
挟策读书空有得,
求田问舍转无成。
解鞍乌石冈边坐,
携手辛夷树下行。
今日追思真乐事,
黄尘深处走鸡鸣。
中文译文:
红颜离去如朔风惊,
白发多如野草生。
带着文房四宝读书,却空有得。
寻求田地,询问住处,却转无所成。
解下马鞍,坐在乌石冈边,
牵手走在辛夷树下。
今日回忆真正的快乐事情,
黄尘深处,听到鸡鸣。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和人生经历的思考和回忆。诗中通过描绘朱颜离去,白发如野草生等形象,抒发了时光流转、岁月无情的主题。作者通过挟策读书,寻求田地和询问住处等努力,暗示了他在追求理想和安定生活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挫折和困难。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作者解下马鞍,坐在乌石冈边,牵手走在辛夷树下的情景,展现了作者回忆过去的真正快乐事情。黄尘深处,走鸡鸣的描写,传递着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内心的感慨和思考,通过对人生经历和追求的反思,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生活变迁的深深感慨。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在读者心中引发共鸣,使人产生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万里便随金 ,三台仍借玉连钱。花浮酒影彤霞烂,日照衫光瑞色鲜。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
底事重来淮上村,九关难上阻司阍。短衣他日欲射虎,堂印何时看倒盆。花著襟裾无定力,雪侵须鬓有愁根。天河且挽洗疮疥,若问甲兵君莫论。
午昼花阴静,春风数蝶飞。坐来生远思,深院燕初归。
泛泛池中凫,上下与水俱。不与水争力,所以全其躯,遇物贵含垢,修身戒明污。胡能若云月,浪自惊群愚。
经界废已久,王者无尺土。强力喜饕吞,含血不肯吐。孱弱困道傍,性命轻毫缕。为政须务本,析薪何匪斧。
眼前欲尽情何限。风外南枝无一半。东君何事莫教开,及至如今都不管。高楼三弄休吹趱。一片惊人肠欲断。杏花开后莫嫌衰,如豆青时君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