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寺期终老,清香讲次焚。
月怜秋后见,潮爱夜深闻。
古木青阴合,残云静片分。
相怀未能去,来雁又成群。
释智圆(九七六~一○二二),字无外,自号中庸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年八岁,受具于龙兴寺。二十一岁,传天台三观于源清法师(吴遵路《闲居编》序)。居杭州孤山玛瑙院,与处士林逋爲友(《咸淳临安志》卷七○)。真宗干兴元年卒,年四十七。謚号法慧(《武林高僧事略》)。有杂着,闲居编》五十一卷,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 智圆诗,存于《闲居编》卷三七至五一。《闲居编》无单本传世,惟见《续藏经》。今录诗十五卷,即以上海涵芬楼影印日本大正《续藏经》本爲底本。
《寄江上僧》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释智圆。该诗描绘了诗人在江边的寺庙中度过晚年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友谊的思念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江寺期终老,
清香讲次焚。
月怜秋后见,
潮爱夜深闻。
古木青阴合,
残云静片分。
相怀未能去,
来雁又成群。
诗意:
诗人在江边的寺庙中度过晚年,他将自己的寿命与蜡烛相比,明白自己的人生已经接近尽头。他把清香的烟雾比作自己讲解佛法的言辞,渐渐燃尽。明月怜惜他在秋天之后才能再次见到,潮水爱听他在深夜中的低语。古老的树木合拢着青葱的荫凉,离散的云彩安静地飘散。他们相互怀念,却未能亲自相见,而迁徙的雁群又再次成群结队地飞来。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观和内心情感。诗人通过对自然元素的描写,展示了他对江寺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他将自己的寿命与蜡烛相对照,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短暂性的感慨。月亮和潮水则成为他心灵的寄托,给他带来了安慰和温暖。古木青阴和残云静片的描绘,使人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诗人对友谊的思念之情也贯穿全诗,他渴望与朋友相聚,却又被现实所阻。来雁成群的描写,增加了诗词的情感色彩,使人们对友情和离别产生共鸣。
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情的细腻感受。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江寺的美景和内心的情感,使人们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共鸣和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体验。同时,诗中融入了佛教的元素,展示了作者作为一位僧人的独特视角和对佛法的理解。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写细微而真实的细节,呈现出一种宁静、深沉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宁静和思索。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年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身落江南不自悲,正欣梅也可供诗。纷纷桃李胡为者,政似当年蔡克儿。
台殿曾为贵主家,春风吹尽竹窗纱。院中仙女修香火,不许闲人入看花。
静里乾坤不计春,非非是是任纷纷。醒原醉白今何在,云外青山山外云。
在宋五世,天子神明。群公奉册,酡扬鸿名。金笔煌煌,遹昭厥成。思皇多祜,兴天同声。
三叠古藤阴,自笑无能为役。千载和陶新曲,了非仙非释。影徒随我月徘徊,风叶露华湿。瓮下是成真逸,醉令人思毕。